美文网首页财经·投资·理财
用数据说明你属于哪一个阶层

用数据说明你属于哪一个阶层

作者: 左岸以西 | 来源:发表于2017-03-27 20:01 被阅读0次

    文|荐见

    房子一次次成为国人热议持久不衰的话题,最近,北京317新政再次引爆国人的G点。

    中国的房子,不仅仅是房子,它具有不可言尽的属性。只想说一句,读懂了房地产,你就读懂了中国。

    最近,有三个关于房子的话题很火:

    一篇名为《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的文章在两会接近尾声之际阅读量10万+;

    一则清华大学毕业生和出租车司机的对话引爆微博:几人打车到清华,聊起某某几年前就买房了,真是人生赢家。出租车司机大爷默默听了很久说:我家拆迁分了几套房,可我就是个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北大清华毕业,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真的没有希望了。

    一则是刷爆微博朋友圈的全民话题“为什么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却那么值钱” 。

    我原本构思的是用实实在在的收入来衡量你属于哪一个阶层,可是发现用房子来衡量你属于哪一个阶层也毫无违和感。

    说实话,对于以上三个话题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主要议题不在于此,故简单分析下:

    上述三个问题其实实质上可以提炼成一个问题:读书有用吗?

    “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一直在社会上甚嚣尘上,但这个观点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首先第三点反过来即可证明:学区房的值钱,恰恰反证了学历的重要性。

    第一点和第二点实际上不是学历有无用处的问题,而是关于一个更为广大的议题:社会公平与阶层固化,在此就不细说了。

    2015年,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一部畅销书毫无疑问是硬科幻题材的小说《三体》,其获得雨果奖无疑是其引爆点,成为传媒行业、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中人必不可少的话题,微博、微信、雪球、逼乎话题讨论无数,言必称“降维攻击”。

    2016年,又一部中国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斩获雨果奖,大家都在讨论其三层空间的隐喻含义。

    截至2016年年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13.82亿人,包含未统计的,差不多14亿人。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与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亿万富翁有8.9万(另外看到一个数据11万),千万富翁有134万,即高净值人群,当然还包括部分不在统计内的隐形富豪以及时间的推移,这意味着约1000人中就有1人是千万富翁。虽然没有百万富翁的数据,但可类比推测大概100人中就有1人是百万富翁。

    不过看到另外一组数据,据《要客境外生活方式报告》(样本3278人),中国拥有15万亿万富翁,400余万千万富翁(此数据严重存疑),7000余万百万富翁。

    再来分地域分析

    以北上广深为例,北京高净值人群为23.8万,北京总人口2172.9万,约10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翁;上海20.5万,总人口2419.7万,约125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翁;深圳6.6万,总人口1190.84万人,约18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翁;广州5.72万,总人口1404.35万人,约25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翁;而杭州23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翁。

    以省份为例,广东以24万的微弱优势位居千万富翁人数榜首,其次分别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川、辽宁、天津。

    毫无疑问,在北上深,千万富翁根本拿不出手,甚至可能百万富翁遍地走,可能5000万净资产以上才能拉开距离。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地位就像的BAT中的百度,福建有钱人多意料之中,但是辽宁千万富翁人数多出乎意料。

    再以职业分析

    根据胡润《2016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千万富豪级别的职业主要是企业主(55%)、职业股民(10%)、炒房者(15%) 和金领(20%)四种职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轮一线城市楼价大涨,带动千万级别的炒房者比例相较去年增加5%,房产投资占到其总资产的89%。

    也许你可能觉得中国的千万富翁根本称不上什么,那可能是北上广深杭的繁华夜景蒙蔽了你的双眼,一套房子可能就价值千万,但在一线城市买得起房的人只是少数的存在。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按照现在的北京房价,两个北京土著结婚,相当于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外地人跟北京人结婚,相当于借壳上市;外地人在北京买房,相当于IPO。要是其中一套房划片为上学区,相当于定增。

    那么京沪深的千万房产(已经称不上豪宅)都是什么人在买?

    根据股社区(我崇拜的大神)的文章,一手房首付350万,贷款650万,月供3万左右,一年36万,还30年;二手房首付不会低于500万,贷款500万,月供2.3万左右,一年27万,还30年。

    北沪深的中产阶级收入水平集中人均15万—30万这个区间,家庭合计一年约50万。月供可能都还得起,而且随着城市化建设,北沪深一手房的新盘已经少之又少,故大都走豪宅路线,那么450万的首付什么样的家庭才付得起?

    根据股大大的推测:

    第一类人群是年收入7位数的精英,北上深年收入7位数的人相对较多,华为年薪百万的就在1万人以上,还有一大批全国一线的互联网企业,以及各大央企、金融公司的总部,中高层合计保守估计不会低于5万人,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富二代、官二代和各类创业成功的中小企业家,加起来差不多算是真正的抢购买人群。

    第二类是换房改善,作者觉得这才是支撑起北京千万房价的中流砥柱,这里面大部分人都是2012年前已经买了房,首付差不多百万左右,随着房市上涨资产增值,卖掉手里的房产取得400-600万现金,首付就是这么来的。

    工作2-3年找家里帮忙凑150万,买300万的房子;工作5-6年卖掉之前的房子,换个500-600万的房子;工作10年以后卖掉之前的房子,换个1000万的房子。

    最近北京限购政策加码,认房又认贷,所以你看到最近火的一篇文章是吴晓波的《 90后就别买京沪深的房子了》,除非你真的特别特别牛逼,北京汇聚了全中国的精英,首先是清北的毕业生,每年毕业生6000人,接近一半留在北京,多年累计现在人数大概有13-15万。

    还有8-9所全国一流大学,还有每年各种优秀人才北漂,即使是那些从农村进京参与体力劳动工作的,也几乎都是各个村里最能吃苦或者最有梦想的年轻人。

    而这些数字在3-5线小城市的人听来像是科幻故事,大多年收入4-5万,无法想象一千万一套房子是什么样的城市。所以当华为员工的帖子《我那么努力 有两套房却不得不离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曝出后,大部分人真的觉得很矫情。

    所以在今天,只凭一代真的很难翻身,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曾经的纽约,就是现在的京沪深。

    说完富人阶级,再来谈一谈中产阶级。

    今年以来都在大谈消费升级、中产阶级崛起,也许这个观点是对的,大趋势没有错。但是也不要忘了去年有一篇大火的文章《节节败退的中产阶级》,股市也消灭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加剧贫富分化,而中产阶级背负着最沉重的赋税。

    事实上,中产阶级非常的焦虑和彷徨。大前研一曾经问过中产阶级三个问题: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有其中之一的回答为是,那么你可能真的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产阶级,而是一个夹层阶级而已。

    时至今日,关于中产阶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不管如何,光凭收入概念不足以撑起中产阶级的概念,可不谈收入的中产绝对是伪中产。

    关于收入高低的衡量标准,中国有两个较为流行的说法,一个是年入十万以上,一个是月薪上万。

    也许年入十万真的称不上什么,特别是在逼乎和一线城市,年薪十万是个提都不敢提的数字。可是在二线线城市以下,年入十万真的可以过上相对不错的生活,可以满足中产的通俗理解:有房有车有些钱财,还有时间去旅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产。

    在通货膨胀飞速增长的时代,月薪上万仍是一份称得上高收入的工作。年薪十万以上跟月薪上万的行业职业其实都差不多。

    根据越女的一份1000人的职业小样本调查显示:月薪上万的工作主要是互联网、IT、电商;金融、土木、基建工程;个体户、自己做生意;销售。

    一线城市:IT、互联网(产品、运营、设计、策划等);金融

    二三线城市:职业教育、培训

    其他行业职业还包括房地产、外贸、公务员、医疗药品、设计等等。

    其实,成为中产容易,成为富人很难,从百万到千万的跨越是最难的,即从中产阶级到富人阶级。

    从上文可以看到,千万年薪的职业主要是四类:企业家、炒房者、炒股者和金领。

    而这四个职业都是极难跨越的,除掉金领(其实可以当做是半个创业者),企业家、炒房者、炒股者都是九死一生的职业,冒着非常高的风险,来博取未来不确定性的成功。而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却是患得患失、小富即安的心态,一方面想要转变,一方面却不敢转变。

    不过我们在担心中产之前,还是想着如何成为中产吧,其实成为中产并不是太难,只要你努力而又聪明的工作,再对生活做一些合理的规划,这道坎并不难迈。

    而月薪上万的职业最普遍地分为三种:互联网、金融和销售。

    互联网中的程序员、设计、策划和金融可能门槛较高,那么销售和产品、运营是门槛最低的职业,当然我们要清楚,门槛越低,意味着竞争越激烈,更多的人被淘汰,也意味着个人的基础能力最低,所以必须要付出要多得非常多的努力,因为金字塔上面永远只有少数人。

    站在顶端的人意味着个人的能力都是差不多的,金融行业和程序员职业门槛高是因为前期的努力树立了门槛,先苦后甜,没有门槛的行业就意味在相同的时间内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得上别人。

    我相信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相信努力的人总不会差,最怕人一穷二懒三不读书。

    对于职业的规划,我自己一直抱着一个想法:努力自身,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兴趣,培养相应的能力;或者看到未来的趋势,努力往这方面转行。总之一句话,享多大福,就得受多大罪。

    如果是自己的主业收入比较稳定,那么不妨努力开拓副业收入,副业收入最好是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因为赚钱本来就是辛苦的,而开始的时候又累又不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起码感觉不是在受罪,就像我现在写文章,阅读写作本身就是我的爱好,所以我不会觉得有多累。

    另外,虽然我不喜欢销售,但开始渐渐懂得了销售的重要性,按照《穷爸爸富爸爸》的说法,销售是最能锻炼一个人能力的职业。销售的益处在于:

    一是销售的薪酬是与你的业绩挂钩的,你越聪明越努力、收入就会越高,对年轻人来说可以很快速的积累原始资本。

    二是做销售需要短期内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可以非常快速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硬着头皮做一阵销售,不管做得好不好,自己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谈判的能力,都会比以前强很多。

    最最重要的是,销售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心理。

    对于找不到自己专长、所学专业不太好、喜欢什么也不清楚的毕业生来说,销售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你还年轻,年轻意味着可以有犯错的机会,而年龄越往越后,其实一般人是越来越害怕转变的,不敢失业、不敢冒险、上有老小有小等等问题都会随之出现。

    可是更多的人却是,年龄渐大,一事无成,且无积蓄,这是一种困境。在以往人们掌握了一门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经验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不讲究这些了,抱歉,你这个产业很可能直接被颠覆了。这个颠覆时点,可能就发生在你的中年期。

    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吗?一种是升职,但并非人人都能所愿;另一种是早作准备,进入那些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也是不擅“攀登管理岗”的人的好选择。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尽量地积累原始资本和理财资产,当然,这样的理财资产,肯定不是在某一年突然获得的,而是靠着你持续积累、稳健打理来形成的。

    关于职业,我看到了两种新的趋势。

    一种是以前我们瞧不起的蓝领职业,特别是拥有技术的蓝领已经成为高收入者,而且根据报道,很多技术类人才非常缺乏,在香港、中国和其他发达中国,我甚至看到一条新闻,机器人淘汰了生产线的工人却多了一个职业,会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才在东莞非常吃香,还有男护士等职业在发达国家称得上高收入人群。

    去年,上海的人口出现了惊人的逆增长;而北京限制群租房,流动人口的下降也将成为现实。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上升,只会越来越明显。就像我们的邻居日本。

    可能,没有竞争力的白领比起这些蓝领而言,真的谈不上什么优越感,毕竟一个人的收入体现了这个人的能力和竞争力。

    另外一种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影响我们的生活,技术和行业迭代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在未来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脑力劳动变得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思维讲究唯快不破(当然未必对),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影响、改变和颠覆,这要求未来的人需要有危机感,需要求变,需要接触更多不同类型的职业或行业,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除了主业也需要注重副业的积累。

    但是这个时代无论怎么变化,其实每个人关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并不一样,马老板曾说一个人有房有车年薪几十万的生活十分幸福,这话是没毛病的。

    没钱当然谈不上幸福度,可是太有钱也谈不上幸福度,经济学有个边际递减效应,钱越来越多,其实带来的幸福度越来越少,所以为了更多的钱选择更为忙碌奔波的生活并不值得。

    可是最为最为关键的是,你首先得成为一个有房有车年薪几十万的人,那属于中国百分之一的人群。

    狄更斯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永远都不过时的一句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数据说明你属于哪一个阶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xe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