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一淘气,家长就说“如果接下来一个月你表现好的话,我就给你买玩具”——
是吧,这几乎是家长对付“熊孩子们”的标准策略。 然而玩具的诱惑并不一定每次都管用,实际上大家会发现,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还是要不断地跟孩子重复强调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不听话的后果就是“玩具没了”。
此时的你如果武断地认为一个用玩具都无法“买通”的孩子已经彻底没救了,那未免就太草率了。因为这种现象常见于3-5岁的幼儿身上,此阶段他们看似顽劣的行为并不是毫无规则意识的体现,恰恰相反,此时他们正在主动用自己的淘气来试探各种行为的边界和后果,换句话说,他们其实正是在自发地建立内在的规则意识。
而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恰恰不是强行制定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行为准则,也不是一味地惩罚孩子的淘气表现,而是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巧妙利用孩子的淘气,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以及与成人之间的互信。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觉得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心里想什么,大人怎么会知道呢?”。但孩子的心灵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懂,说白了不过是一些最最简单、最最直接的逻辑,只不过是大人用自己的成人逻辑想复杂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孩子淘气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吧:
“熊孩子”也能成为乖孩子
当孩子在试探行为界限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顾任何规则地任意吵闹、不听话、多吃多占甚至是打斗,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是什么、周围的人到底能容忍他们胡闹到什么程度。
而且这个过程会在幼儿园、学校、家里以及和同龄人玩闹的场所反复地发生,因为这些地方的规则界限并不完全相同,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想想自己小时候在学校和在家长面前是不是多少都有些“两面派”就很容易理解了。
年龄越小的孩子,他们的不当行为越不代表对规则的漠视或对任何人的不尊重。说到底,他们只不过是想要弄清楚“这儿的规则到底是什么”罢了。这是通往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任何人都绕不过去。在反复触碰红线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渐学会:
a.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不同的行为如何产生了不同的后果?这种因果关联是如何运作的?
b.建立个体身份和主导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可以受到自己控制的。
c.建立自我效能感——逐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成功实现自己设定的各种目标。
正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都还处于学习以上这些技能的过程中,所以他们的淘气和不听话通常才不意味着粗暴和挑衅。当一个孩子表现出拒绝按家长的话去做某件事时,TA很可能只是在全神贯注地想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件事而已。
比如你让孩子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捡起来,TA的注意力可能早就转移到手边的另一个玩具上去了,不听话的理由也很简单——我现在不想玩那个了。此时如果你强行要求TA先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孩子本能的反应不会是“为什么要让我捡”,而是“为什么不让我玩手边的这个玩具”。
理解孩子才最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如何应对这些看似叛逆、不听话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而只有当家长通过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时,孩子才能真正地学到一些东西,比如:
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与家长建立互信,意识到家长跟自己是“一条心”
其实也只有在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并且意识到什么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奖惩规则。否则承诺“听话就买玩具”或者“不听话就不买”无异于病急乱投医,弄不好还会引发负面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出现不听话的情况时,家长既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真实动机的前提下重申行为界限、规则和标准,也不能忘了告诉孩子,这些动机所体现出的需求和感受是合情合理的、自己也感同身受。
想象一下,如果春节期间带着孩子频繁地去串门走亲戚,孩子却表现出不耐烦、不配合甚至闹脾气,是不是因为TA平时上学时规律的生活习惯被假期打破了、不能待在自己家、还总要面对一群不那么熟的大人而感到手足无措呢?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一味地批评和纠正,是不是自己首先就没有做到将心比心?
如果把这些可能造成孩子不安情绪的原因都一一摆在TA面前,问TA闹脾气的原因是不是这些,并表示自己也很讨厌这些感觉,最后再加上一句“要不今天先不出门了,在家看会儿书?”,是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做不到如此温柔、体贴和耐心,也要知道有些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当众羞辱、痛斥和威胁孩子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要牢记,如果所有行为准则的制定都是为了实现成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需求,那就还不如不定。
乖孩子也并不轻松
前面提到了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表现得像“两面派”,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而且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孩子是在校充当“模范生”,回到家就变“小霸王”,有些孩子则是在校作威作福,回到家就老实巴交,同时“两面派”的程度也是因人而异。
在孩子身上的这种表现其实跟所谓的“虚伪”无关,更不是他们在故意掩饰什么,其实只是单纯地因为永远按照规则行事、一贯保持良好的表现实在太难了,是非常消耗精力和极其有压力的。就像大人偶尔需要通过休闲娱乐活动缓解工作压力一样,孩子也需要找一个环境放松下来并卸下自己所有的防备。
对于家长来说,平时应该有意地给孩子安排一些时间让他们发泄心中的情绪,哪怕只是单纯地疯跑和大喊大叫,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就好。如果年幼的孩子总是处于严格的行为规范之下,那他们脑中负责规范意识的区域就会因受到过度刺激而变得不灵敏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孩子的抗压极限在哪儿,让他们能够适时地缓解压力,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孩子一向表现乖、从来不淘气就万事大吉、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
总的来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有时表现得不那么乖,并且接受孩子能够从错误中不断学习、成长的这一客观规律。
虽然对于大人来说,理解孩子淘气的动机和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熊莹老师常说“家庭最大的失败,就是只有孩子在成长”,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为什么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学着与孩子共同成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