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讨论怎么描写景物?我上课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同学们在你的作文里进行过景物描写吗,有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
觉得自己写的不错的举手?
同学们都不举手。
我们学过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吗?
有五觉法
对。五觉是哪五觉啊?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你,味觉。
还有吗?
要抓住景物特征
要有顺序
要变换视角
要动静结合
.......
都学了这么多技法,怎么还写不好景物描写呢?
用不上,一到写作文什么都忘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
我笑了,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归纳出无数的技巧出来,可惜的是,这些技巧又空又泛,学生学了很多,用的很少。
我告诉大家,景物描写是一项写作的基本功,这个功夫不会,或者没练好,想要成为一位写作高手,那是绝对不肯能的。今天我们看见的所谓大家,没有哪一位不是景物描写的圣手。
同时,你想在作文中拿高分的话,也必须要学习景物描写,这也是一把拿分神器。
拿不了高分的同学,也应该学习景物描写,这还是一个凑字数的绝招。
景物描写这个话题之大,之高深,绝不是我们一节课能聊的完的话题。我们只能从最基础的层面,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建议。
今天我们努力努力,看能不能提一些真正对大家有帮助的建议。
我们先明确三个概念:
第一;明确单个景物和组合景物;
我们看见的景物,几乎都是组合景物。但是如果我们连单个景物都不会写,谈组合景物的技法那就是空中楼阁了。就好比学习画画的人,一上来就去学习怎么画山水,哪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画画的人第一项练习就是学习怎么画静物,一个苹果,,画三个月;一个陶罐画三个月;再一个苹果加一个陶罐,再画三个月。画画和写文章的道理是相通的。先单个景物的描写,熟悉了再去写组合景物。
第二,明确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
我们生活中看见的景物,都是动态景物。但是我们的写作功力太有限了,我们常常需要化动为静,把所看见的景物都用静态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向《三峡》这样的文章,作者写了三峡的春夏秋冬全景,这种动态景物描写没有一定功力你是做不出来的。
比如《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种写法我们现在的水平还学不来。
我们应该学静态景物的描写。比如《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再比如:《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实际上,以上两位高人的景物描写我们也学不来,但是我们自己学写的时候一定要竟可能的明确,我就是要写一组静态景物,即使是动态的景物,我也要把它化动为静,转成静态去描写。
第三,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景。
通常我们写景物,自觉不自觉的都写成了心中的景物。在这里我还是要做一个明确,简单地说,我要描写眼前景物的实际特征还是要描写这个景物在我心中的映象。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有什么不一样吗?其实,他区别还是很大的。前者是对景物的仔细描写,后者往往是在景物描写的时候悄然注入了个人的情感,浓一点就是我们说的情景交融。
心中的景的例子,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眼前的景则是这样,比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我告诉同学们,明确这三个概念,并不能帮助大家写好景物描写,但是会给大家打好基础,鉴于课堂时间,我们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推荐几个名家的景物描写句子:
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鲁迅《社戏》: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下课铃声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