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可福音9:33-37》
和合本可9:33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里问门徒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
和合本可9:34门徒不做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
和合本可9:35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做首先的,他必做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
和合本可9:36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
和合本可9:37“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弟兄姐妹:
平安!
在《圣经》记载中,在教会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常常用小孩子来比喻我们信徒的生命状态,当对于一个初信的肢体,我们会说他生命像一个小孩子,因为他在还不太了解基督福音的真理;当对于另一种肢体而言,我们也会说他生命像一个小孩子,那就是他对主耶稣心存纯真的信仰,他对耶稣有一颗毫无功利的信心。
在《马可福音》第9章中,耶稣和门徒就发生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耶稣和门徒前往伽白农的途中,门徒发生了争论,作为门徒的他们不是为了福音真理在争论,而是在争论谁做大,谁做小,简单说就是在争论谁是门徒一哥。
在生活中,我就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在玩耍中,本来玩得挺开心的一群孩子,结果一下子就闹分裂了,原来是分不好谁当队长。课堂上,让相邻的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学习一个知识点,结果就有那么一个小组,别的小组都开始讨论学习了,他们就是乱糟糟的,上前一问,原来是选不好谁做组长,每个组员都想做组长。而且这种情况年级越小越明显。因为这就是小孩子的生命状态,以自我为中心,想彰显自己,突出自己。
而且和合本圣经用的是“争论”一词,也就是有种彼此争吵的意味了,这“争论”要是放在小孩子身上,我们还情有可原,但是放在门徒身上,只能看出他们的灵命光景还处于小孩子的状态。这些门徒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现在的某些生命状态。
一、门徒的生命像小孩
那在门徒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生命的状态像孩子呢?我想至少有这么两种状态。
1.只看重属世地位
在《新约圣经》中我们看到所有的作者都没有对门徒进行美化和神话,这种写实的风格,很容易让我们看到耶稣时代的信徒包括门徒的信仰真实状态,在门徒身上出现的问题,直到现在都是对我们一种警示。
我们发现在跟从耶稣之后,通过耶稣所言所行,让门徒的生命不断成长,同时,门徒的骄傲也是有增无减。在前往伽白农的路上就出现了真论地位大小这么不和谐的一幕。
小弟兄很喜欢的一部经典武侠电影,由李连杰、林青霞主演的《东方不败》中有这么一处经典台词:
令狐冲说:“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
任我行说:“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任我行的这句台词被演化成经典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会发现,耶稣的门徒也是陷在这样的“江湖”之中,门徒们一贫如洗,无法比财富,同为耶稣的门徒名声在外,在名声名望上也是相差无几,于是在“名利地位”上,只好比起了地位,谁是一哥。
得到一哥的地位,自然有不少好处。首先,贵为一哥,一人之下,十一人之上,一旦耶稣有事儿离开,自然能对其他师兄弟呼来唤去,唯我独尊。其次,一旦成为一哥,耶稣派遣圣工还不得倾向着自己点儿,将来在以色列地行侠仗义、为民除鬼、大显神迹,除了师父耶稣之外,也就自己声名显赫,到处受人尊重。用孩子的话说就是“我最厉害!”
而且《圣经》中用了“争论”一词说明门徒之间的一哥之争,已经到了公开的地步,已经毫无顾忌,不在乎身边有群众跟随,也忘了身前有耶稣在走。可以说门徒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江湖地位,早已忘记了自己的门徒身份。
2.不明白耶稣心意
这样,我们就看到当时门徒身上第二种小孩子生命的状态——不体贴耶稣的心意。
在我们所分享的这段经文之前,也就是《可9:31-32》记载说:
于是教训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被杀以后,过三天他要复活。”
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他。
我们不难看出,耶稣已经将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这一次前往耶路撒冷的目的清楚地告诉了门徒,可是门徒却不明白这次耶稣赴死之路,为的就是让门徒自己好好预备自己、好好警醒祷告,好好聆听主的教诲,好好珍惜与主同行的日子。然而门徒却不明白,也不敢问耶稣。就像小学生那样,老师和家长常常会对他们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哦,结果越是碰到真不懂的问题,学生越是不敢问老师。因为学生也不知道老师的心意是什么,是真要他们去问问题呢,还只是这么一说。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那些真的敢于去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八成都是和老师比较亲近,没有什么心理隔阂的同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老师的心意是乐于自己去请教的。
门徒面对耶稣的教导不明白也不敢问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明白耶稣的心意,不知道耶稣要他们怎么做,更不懂得耶稣是生命的救主,是三位一体的真神。
总结起来,门徒生命幼小的表现就是这么两种:第一以自我为中心要自己的益处,第二不亲近耶稣,不体贴耶稣的心意。
3.耶稣适切性教育
弟兄姐妹,让我们反观耶稣对门徒的教育,也能看到门徒生命的幼小。既然门徒生命幼小,耶稣就需要用适合的幼小生命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首先,我们看到,耶稣在路上并没有马上给予门徒严厉的批评,在《马可福音》9章里面丝毫没有记载耶稣在现场说了任何话,不仅没有说话,连任何反应都没有,似乎耶稣不在现场一般。
但是,没有记载不代表耶稣不知道,我们来看《可9:33》:
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里问门徒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
显而易见,耶稣的问话已经表明一切,你们那些幺蛾子、小九九、小心机,我都已经知道。
然而,我更关注的是耶稣问话的地点——在屋里,不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而是在人相对少很多的,甚至是只有耶稣和门徒的屋子里。我想只要大家细品,一定会明白,耶稣这么做——也就是不当场当众批评,而是到了屋子里再问话的原因就是顾全自己门徒的“面子”,也就是包容门徒那尚幼小的生命。
其次,我们看耶稣问话时的用语,祂问的是:“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而不是:“你们在路上争论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感受到“议论”的程度要比“争论”的程度小很多。耶稣先这么问,好比就是把“一哥之争”的不和谐一幕定性为门徒内部的一次问题议论。将“争论”定性为“议论”,让原本内心忐忑不安的门徒放下了心中那块大石头,更能接受耶稣的批评教育。因为门徒生命幼小,最怕上纲上线的罪名一压,就压垮了生命中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小火苗,而耶稣深知这一点。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耶稣问话时的动作。
耶稣采用平和的问话方式,而不是那种自上而下咄咄逼人的斥责,平和的问话方式更能激发门徒内心的自省。我们都说要祷告,要认罪悔改,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骄傲、刚硬、悖逆,要认罪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我们生命幼小的时候。在小孩子身上也是这样,你问他怎么回事儿,他总是说人家先怎样怎样。耶稣的问话,就是让门徒发现自己的问题,看见自己身上未除去的老我。
我们再看后面一节《可9:35》:
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做首先的,他必做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
我们发现,在门徒默不作声之后,耶稣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坐下”“叫门徒来”。这两个动作也是饱含深意。耶稣坐下,是一种放下、一种赦免的表现,同时,坐下也是放低自己的姿态,和门徒平等交流,不让门徒的压力太大。同时叫门徒过来,更是让门徒来就近自己,来贴近自己,既然门徒不敢主动贴近,耶稣就成了主动的一方。而这些动作仍旧是基于门徒幼小的生命,需要耶稣主动去引导和教导。
我们可以隐隐感受到耶稣所说的“若有人愿意做首先的,他必做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这句话表面上是耶稣在教导门徒谁要做一哥,谁就要先做大家的用人,其实深层次的还是在说耶稣自己就要受难,耶稣是基督是首先的,就要成为众人的末后,降生马槽,成为最卑微的人,同时要做众人的用人,被用作世人的赎罪祭。耶稣此时的教导还是承接前文向众门徒的告白,自己将要受难,第三天死里复活。耶稣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门徒,解决门徒根本上罪性的问题。
(在这里小弟兄,还是要插一句,就是小弟兄特别喜欢“用人”这个词语,他不是被人所雇佣的佣人、保姆,而是不为钱不为利,成为有用之人的用人,能被神所用的用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97733/bce1ec15d077117d.png)
二、我们的生命像孩子
如果在门徒的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生命像小孩子一样的反面教训,那么接下来耶稣抱起的孩子,则是给我们带来正面鼓励!因为“小孩”这个词语有一种口语或非正式的意味,用在贬义的语境当中也可以,所以我把它用在门徒表现上面,而“孩子”这个词语就正式一些,多用在正式或褒义的语境当中,所以我把它用在第二方面。
当耶稣在屋内用自己的话教导完门徒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教导,而是领过一个孩子,对门徒进行了更直接、更具体地教导,在《可9:36-37》记载说:
于是(耶稣)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耶稣知道门徒还不理解自己前面“做一个用人”的教导,于是用一个孩子为例子来进一步解释和阐述,耶稣在这里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做一个用人最基本的就是“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耶稣没有说凡为我名接待这个小孩子的,而是说“像这小孩子的”,这表明接待的不仅仅是小孩子,而是接待生命光景像这小孩子的,那么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哪些生命光景像这孩子一样呢?我想至少有三个方面。
1.就近耶稣
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到,这个孩子是耶稣把他领过来的,这表明要么他就在屋内,要么就在屋外不远之处,否则耶稣没必要舍近求远去找个孩子进来,说明孩子离耶稣不远。
这里的远近,不仅仅是空间地理上的距离远近,我想更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孩子最为自然的生命状态——亲近愿意接纳自己、喜悦自己的人。在生活中,像我儿子每次带他出去,只要一到小区路上,他就自然而然拉起大人的手。在学校里那些师生关系比较好的老师身边,总是有不少孩子围着。
这个孩子也是一样,虽然耶稣和门徒在屋内,但是他还是在离耶稣不远的地方。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联想,伽白农是耶稣的第二故乡,如果这个孩子是伽白农本地人,一定听说过耶稣的事迹,那么他和他的家人听到耶稣来了,就来到了耶稣这边,这是一种就近耶稣的表现;如果这个孩子不是本地人,而是一直跟随耶稣的,那么他更知道耶稣是一个大能大力的人,知道耶稣是一个喜爱孩子的人,所以他自然而然在耶稣不远的地方呆着。不论这个孩子是属于哪一种,都显明了他就近耶稣的生命状态。是我们属灵生命成长过程中值得效法的榜样。
在《圣经》当中,在主耶稣的教导当中,并不是强调物理之间的距离,主耶稣更看重的是我们的心来就近祂,来依靠祂。例如同样是在《马可福音》的7章6节里,记载耶稣教导众人时就引用了《以赛亚书》著名的经文: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门徒因个人地位之争,虽然和耶稣同在一个屋子里,心却离远离了耶稣,而这个孩子虽然身在屋外,却有一颗就近耶稣的心。
对于此,在我的理解当中,这种就近耶稣的生命状态就是一种选择或者一种倾向。
当我们在听道的时候,我们往往听到的是对于自己有利的道理,而觉得对自己没有益处的,就选择性屏蔽掉了。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神学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听道的时候,要有一个以《圣经》为准绳的心志,不能听听这个牧师讲道有道理,听听那个传道人讲道也有道理,到底谁有道理呢,也说不出个道理。
在我们祷告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一颗就近耶稣的心呢?很多时候也是未必,因为当我审视自己的祷告内容时,发现诸多内容都是在求自己的益处,比如自己生病了肯定会求主医治自己的疾病,却没有默想在这个疾病背后主对我的引领是什么,要我明白主的心意是什么。这很像把主仅仅当作“用人”一样,没有就近耶稣,失去了耶稣是救主的信心。
那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就近耶稣呢,我想耶稣的教导中至少已经很明确了一点就是“接待像这个孩子的”,这里的接待,就含有一种包容、接纳的意思,孩子既有可爱单纯的一面,也有调皮捣蛋的一面,作为弟兄姐妹也是一样,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我们在教会中就需要用包容的接纳彼此的优点和不足,才能做到彼此之间的接待。
2.顺服耶稣
现在,让我们的目光重新回到这个孩子身上,当我们看到短短一句话中,耶稣做出了领过来、叫他站到门徒中间、还抱起他这三组连续的动作。而这一组动作中,这个孩子居然没有任何动静,连《马可福音》的作者都没有记录一点这个孩子的反应。
可以见得,这个孩子耶稣领他进来,他就进来;让他站到门徒中间,他就站到门徒中间;耶稣把他抱起来,他就让耶稣抱起来。要是换了我去抱一个不认识的孩子,估计他转身就跑了。
这让我不禁想到,这个孩子要么是耶稣的熟人,要么就是非常听话的那种,不论是哪一种,都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顺服耶稣的生命。这种顺服的属灵状态,也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在《圣经》当中是非常重视以色列人、信徒、不信的人这种顺服的生命。以色列民因顺服神而昌盛强大,因悖逆遭遇辖制和管教。使徒保罗因信而顺服,造就了福音在外邦地区的广传。迦拿婚宴上佣人虽然还未信主,但因着顺服成就了耶稣所行的美好神迹。
在我的理解当中,一直把这种顺服和听话等同起来。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听父母、老师、长辈的话,以为这就是顺服,同样,也会把这种理解带到对《圣经》教导的理解中,以为顺服神就是听神的话。在2月23日听了孙牧有关祷告的讲道时,突然对顺服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我们的顺服和祷告一样,不仅仅是表面上听耶稣的话,更重要的是耶稣要让我们明白顺服祂和向祂祷告,其实是要和祂一起动工,一起做工。所以当我们再去审视这个孩子的表现,我们也就会发现孩子的顺服,不仅仅是听话、顺从,而是在于主同工,通过自己让门徒明白“何以为大”的真理。
其实《圣经》也有不少看似听话顺从,却未曾与主同工的事例。最典型的一个反面例子就是彼得圣灵的引导下清楚说明耶稣是基督之后,却又去阻拦耶稣去受难,反而被耶稣斥责为撒旦退去。
那有的弟兄姐妹会问,我们如何才能达到顺服且与主同工呢,其实这个孩子和整个《新约》中门徒的表现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与主同行、跟从耶稣、知道耶稣是谁之后才能达成的。对于我们而言,就需要长期地不断向神祷告、不断读经默想神话语,经历生命的操练,才能逐步达成的。这也是我们牧长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信徒读经、祷告的重要性。
3.得着耶稣
当我们的生命就近耶稣、顺服耶稣之后,就会达到新的状态,就是得着耶稣。那如何才能得着耶稣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享。
第一,就是要被耶稣抱起来。
这一抱的举动和形象,更具有神学意象上的意义。意象,简单说来就是诗歌等文学作品当中用具体的形象、情节来代表特定的含义。比如,月亮在中国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往往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那耶稣抱起孩子这个形象、情节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耶稣抱起这孩子,是耶稣对孩子的喜爱,是耶稣大爱的彰显。在我们基督教经典画作之中,大家肯定看到过将耶稣化作牧羊人怀中抱着一只羔羊,将神爱世人非常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这里耶稣用实际行动来感化门徒,要有一颗爱众人的心,缺少了从耶稣基督而来的爱心,哪怕地位再高也是没有益处的。因为耶稣是要万人得救,不叫一人沉沦,是让爱神的人得益处。没有从耶稣基督而来的爱心,是无法得着耶稣基督的生命的。
其次耶稣抱着孩子,还显明两人心贴心,是我们人和耶稣基督内在生命的连接。说到生命的连接,我们很容易想到另一个经典的“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耶稣把孩子抱在怀中,耶稣好比是葡萄树,孩子就是葡萄枝子,这就是要让门徒能够明白,解决争论的方法就是用耶稣的爱彼此包容接纳,重新回到耶稣基督的怀抱中。
还有,这种怀抱的意象,不仅是在神学意义上的彰显,更是我们人的真实的需要。在安徒生写的著名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后半部分,有个很有深意的情节,就是小女孩弥留之际,梦见了奶奶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倍受温暖,然后和奶奶去了天堂。第二天人们在角落里发现了小女孩蜷缩的尸体。这个情节,我记得小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小女孩的惨死控诉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然而,安徒生本意是要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小女孩对爱的需要,而且这个爱在世界上是短暂的,而在天堂里是永恒的。安徒生用奶奶这个意象来表明天堂里永恒的爱。而这种文学作品中的表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已经表明,很多人在梦到自己的父母或者出现一些老人的形象,往往带有对爱需求的倾向。
最重要的是耶稣用抱起孩子这一举动,来阐明我们接待这个孩子背后重要的意义——是耶稣完全的人性和神性的统一。
第二,就是要接待耶稣。
我们可以将耶稣说的: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转化成一个公式:凡为耶稣的名+接待像这小孩子=接待耶稣=接待神。
这里的接待,可以让我们看到,耶稣和门徒所待的这间屋子,很有可能是有人专门用来接待他们的,而且很有可能就是这个孩子家里的,所以在这里耶稣用接待这个事例,来说明如何得着耶稣。
对于我们而言,不能仅仅将接待一词简单理解生活中招待别人,给别人吃、给别人住,而是以耶稣的爱去爱身边的众人。耶稣告诉门徒,一哥的地位本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作为门徒要去爱众人、关心众人、服侍众人。
在这场令人心有余悸的新冠疫情面前,我们最美逆行者的医务工作者中有我们基督徒,在捐款捐物中有我们基督教两会和众多弟兄姐妹的爱心奉献。在我们教会中每个侍奉团队在各个岗位上,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在我们身上、身边,有无数充满正能量,充满爱心的事例。
那有弟兄姐妹说,我们做不了这么大事情,那是不是得不到耶稣了呢?我想这个公式已经让我们看到,我们把爱众人的事,哪怕是做在小孩子那么小的一个人身上,就是接待耶稣,就是接待神了。也就是说,我们为耶稣的名做任何一件爱众人的小事,就是相当于接待耶稣,得着耶稣了。
那我们做各种爱众人的好事,是不是就是接待耶稣、得着耶稣了呢?我想,这里还要注意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为耶稣的名”。如果不是为耶稣的名去做,即便我们再是有爱心、做公益、干好事,那都不算是接待耶稣、得着耶稣。
因此,总体来看,为耶稣的名的心志和动机加上接待孩子、接待耶稣、爱众人的好行为,才是真正“得到耶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97733/c988a47c0591122d.png)
弟兄姐妹,门徒生命成长的过程是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很多警示和榜样,让我们省察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也会常常犯只看重属世地位、不体贴神心意的“小孩子”毛病,更要活出孩子身上就近耶稣、顺服耶稣、得着耶稣、与主同工的美好生命见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