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苏霍姆林斯基论困难儿童教育》这本不算太厚却处处都是金句和重要内容的书。
这本书中谈到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单独谈话、散步、劳动,甚至去学生的家里观察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恰当的方式去呵护学生的心灵。
对于学困生,苏氏更是和学校的老师们耗费大量精力去研究讨论,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任务,尽力不让每个孩子掉队,即使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在集体中也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支持,来自同学的帮助。这样的集体氛围下,学生们是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每日的学习活动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有绘画、劳动、体育、科学等等,甚至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去户外,去大自然中观察学习,让大自然开启孩子大脑进行思考,让孩子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养分,滋养着心灵世界。这样的教育教学是多么鲜活有趣。
反观我们的教学,是如此死板,如此无趣。孩子们整日待在教室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遍遍做试卷,每日的作业是写生字、朗读、背诵、做卷子。干巴巴、枯燥乏味的抽象知识就那样哗啦一下子涌现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应接不暇,避让不及,被动接受着这一切。学习,只是机械的去读、记、背。或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背诵的文章到底蕴含了什么内涵。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意义何在?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人,而不应该是教学任务,不应该是各种检查,不应该是各种高大上的理论模型。我们始终是要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用一个理论体系,整齐划一的去生搬硬套在所有孩子身上。我们需要的是看见,观察,读懂每个幼小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