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作者: 一弯静水流深 | 来源:发表于2022-04-12 21:09 被阅读0次

      最近再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从中提炼出一些书里的启示。

      人们都说: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不幸。而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的人格。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觉醒、自我纠正的过程,学会与父母相处,自己独处是一生的课题。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责任是让子女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问题,既不能矫枉过正,也不能任由其发展,而是在保护孩子的天性和自由的前提下,让孩子长成他自己最好的模样。在一个家庭里,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是家庭的核心。家庭成员千万不能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一个家庭里,良好的关系会让家庭成为我们身心的港湾。

      一个人要长大后有获得幸福感的能力,需要修炼真自我。真自我与假自我的区别在于,拥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强调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的人生哲学。假自我有时候表现出迎合者心理,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成长为迎合者。但始终长不成真自我。也就会导致孩子没有主动追求幸福的能力。

      妈妈是婴儿的一面镜子。如果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能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在中国,很常见的现象是,妈妈这面魔镜是否打开,关键在儿童能否让魔镜高兴,因中国的妈妈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以及给孩子的感受以确认。但孩子获得安全感的真相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足够了,就会行成一个健康的自我。我们要清楚,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孩子要成长为他自己。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作为父母,我们还必须分清楚真爱与溺爱的区别。真爱以孩子成长的需要为核心,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作为大人,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只有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需要,才是真爱。父母给孩子过度的物质满足不是真爱。反过来,一个孩子对物质的极度追求实际是对爱的渴望。孩子无节制的追求物质,有时候并非溺爱,而是缺爱。其实,孩子爱父母远远比父母爱孩子更多。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孩子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孩子容易围绕父母的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只有拥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才不容易被父母情绪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en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