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语言文字运用 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

(2022)语言文字运用 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

作者: 想不起昵称 | 来源:发表于2022-10-18 00:05 被阅读0次

    [考点分析]

    一、课程标准

    1.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解读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3.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5.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二、代词(分类、语法功能、特殊用法)

    代词是代替名次、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词,其词汇意义有:

    1、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别人

    2、疑问代词:谁、哪、哪儿、什么、几时、多少、几、怎么、怎么样

    3、指示代词:这、那、这儿、那儿、这些、那些

    一般来说,代词的语法功能取决于它所代替的词。

    代词一般有确指,也可以活用,即代词的虚指(泛指)用法。例如:

    (1)有人主张文言文复习要重视课文,他同意这种观点。(“这”指前文的“主张文言文复习要重视课内文本”,是确指。)

    (2)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我”不指特定的人,而是虚指。)

    (3)同学们看看这,瞧瞧那。(“这”“那”不是定指,而是虚指。)

    (4)来吧,战他一个痛快。(“他”是虚指,虚到无所指称的地步。)

    代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体现一定的修辞色彩。如:

    (1)我的那位编辑朋友沉默了,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严肃地对我说:“把……这段生活,写成自传体小说吧!我们给你发表”(从维熙《伞》)(表现了“我的那位编辑朋友”以编辑身份表示自己意见时委婉得体的语气。)

    (2)因为右派队是清一色的男儿国,让男人去扮演女人总是有些“那个”的。(从维熙《没有嫁娘的婚礼》)(“那个”借代难于言表的人或事,达到让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历年zhen题]

    2022新高考1(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主更看体质指数。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还会损害健康,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体重不仅会反弹,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用法和作用的理解能力。画线句子中的“你”和选项C 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而 A 、 B 、 D 三项都是特指,因此选C。而A项中的“你”具体指的说话指的对象,不是泛指。B项“你”,具体指“听了老师话的”三个人中的任一一个。D项的“你”,指向对象具体明确。故选C。

    2022新高考2(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称用法和作用的能力。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2全国甲卷    无

    2022全国乙卷(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①         ,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②        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③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答案】第一处三句话,表现了个体“我”在照相时对自我各方面形象的急切关注,只在第一句开头标出主语“我”,后两句连贯紧承,突出急切关注的心理,语势贯通,情感充沛;②第二处三句话,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我”的提示,七嘴八舌,突出了旁边的人对“我”的热情关心,连用三个“你”不但不繁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更好地体现照相时大家互相提示、互相帮衬的热闹亲切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处“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这是照相人唯恐自己照出来不好看,因此着急地询问同伴,想要自己的形象比较完美;一连串问题只用一个“我”字,后两句连贯紧承,能够突出这种急迫而又兴奋忐忑的心情,语势贯通,情感充沛;而第二处“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这是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我”的提示,是朋友间的互相提醒,这些观察到的问题,如“脸上粘了个东西”“头发乱了”“牙上有韭菜”并非是一下子都看出来的,有可能间隔了一点时间;或者这些提醒并不是一个人发出的,因此连用三个“你”,七嘴八舌,突出了旁边的人对“我”的热情关心,这样写表现出大家一起去照相的紧张而又兴奋、热闹亲切、互相帮衬的情景。连用三个“你”不但不繁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


    [考情分析]

    1、2022年语文高考共有三套全国卷考查了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分别是新高考1卷、新高考2卷和全国乙卷。

    新高考1卷以客观题形式考查了人称代词确指与泛指(虚指)的区别。考查点侧重于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新高考2卷因文设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了人称代词用法和小说人称的作用。从参考答案来看,考查点更侧重于人称的作用。

    全国乙卷虽然带着“我”“你”等代词,但实质上考查了句式的选用、句子的表达效果。

    2、这个考点,综合考查了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小说人称的作用、句式选用和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体现了课程标准里对学生“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解读语义”“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的要求。题目因文设题,极力避免备考中的各种猜题押题,十分新颖。

    3、虽然如此,人称代词的作用与用法要点明确、容易备考,私以为它2023年再次出现在语文高考全国卷的几率不高。


    [补充练习]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饭后散步也有讲究。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用法的理解能力。语段中的“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A.“我们”指“小明和小强”两人。B.“我们”是“你”之意,不包含刘老师,指小明。C.“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D.“我们”与划线句中的“我们”,指说话者或作者。

    2.(湖北省八市州高三联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因为白色不吸热,黑色吸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符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穿什么衣服更凉爽,不仅和衣服的颜色有关,更和穿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星期天晚上,我们乘着朦胧的月色在校园里悠闲地散步。

    B.我们总是在注意错过太多,却不注意自己拥有多少。

    C.这次运动会比赛,我们班得了第一,真是振奋人心啊。

    D.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用法的理解能力。文段中的“我们”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A.“我们”具体指的是乘着朦胧的月色在校园里悠闲地散步的人,不是泛指。B.“我们”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C.“我们”修饰“班”,指向对象具体明确。D.“我们”修饰“学校”,指向对象具体明确。故选B。

    3.(湖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之无愧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镌刻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

        【答案】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②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③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称用法和作用的能力。“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表达“我”和大家对“你”的感受,用“我们”代指所有后辈,“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表达了“我们”后辈的敬意,从而侧面烘托“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我们”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也更有利于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共情。“你”“我们”人称不断变化,综合使用,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使行文富有变化。

    4.(河南省高考模拟试卷)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早餐应该怎么吃?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控制喝粥的量,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

    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是一个鸡蛋,200-250L牛奶;2.富含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80-100g;3.有新鲜蔬果,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150-200g比较适宜。

    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

        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B.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C.进入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用法的理解能力。例句中“我”泛指任何一个人。A.“我”是第一人称,语境中和你相对的一个人。B.“我”是泛指,每一个中国人。C.“我”是泛指,班上相互竞争的同学。D.“我”泛指任何一个人。故选D。

    5.(山西省名校高三模拟卷)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那些孩子在玩耍,他们变换着石子的阵势,说:“这是在行军,那是牛群和羊群。”但是,过路人只看到石子,不明白孩子心中的财富。

       同样,享受黎明的人会在初现的晨曦中温暖身子。那个走向井边的人,因为口渴,把沉重的桶提上井沿。口渴,使他的步伐、他的双臂、他的眼睛都充满了意义,就像一首诗。有些人若不在辛苦中获得信仰,欢乐也不会找上他们。

       我也注意到了那个人,他听音乐,却不用心。他叫人用轿子抬他去听,而不是自己走着去听。没有人爬上山坡,大好风景也无人欣赏。但让人抬着送上山顶,你看到的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景物,你怎能赋予它实质的意义呢?

       一个对现状深感满意的人,必是经过努力后方能有气定神闲的享受——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调整山河,推平村庄的砾石路。这个景色起自他的胸臆,他感受到的快乐也是孩子感受到的快乐——他排列了石子,建造了城市,于愿已足。看到一堆未经自己努力而成为风景的石子,哪个孩子会欢欣雀跃呢?我若不身体力行,就不存在任何历险;我若不用尽心力,一切就没有意义。

        我想说的是,你们没有权利不努力。因为,不做这件事,便要做那件事——你们必须长大。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分别使用了“我”和“他”,“我”和“你”的称谓,请简要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答案】人称灵活变换应用,使行文更流畅,思维不受阻碍。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态度,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

    【解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人称用法和作用的能力。第一处:“我也注意到了那个人,他听音乐,却不用心。他叫人用轿子抬他去听”中的“我”指代作者,“他”指代那个听音乐的人。用“我”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用“我”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用“他”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行文更流畅,思维不受阻碍,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第二处:“我想说的是,你们没有权利不努力。……你们必须长大”中的“我”,描写的是作者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你”是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这里的“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人称转换灵活,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了描写的对象。用第二人称仿佛面对面交谈,就像老者给青年忠告一样,显得自然亲切,而道理更易于接受。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态度,即所有人都必须努力,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语言文字运用 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gr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