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儿,看朋友圈刷屏了一篇文章:《201万年薪的华为“天才少年” 我们都被骗了:醒醒吧,什么天才!》。里面有段话让我很感慨:孩子,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一个个咬紧牙关的灵魂,一直用自己的努力,为未来铺路罢了。
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不过很可惜,它是错的。
上小学时听过这么一句话: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据说是爱迪生说的,道理乍听起来非常对,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很久以后我知道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他是当年他们市的高考状元,轻轻松松上了北大。有次闲聊时,他跟我说:跟同学相比,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聪明孩子,去了北大,受了些打击,也释然,毕竟都是全国的菁英汇聚。然而有一次,他看几个夏令营的孩子玩windows扫雷游戏,鼠标点击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毫不停顿,一盘下来,耗时只是他最好成绩的一半。这让他顿生挫败感,不禁怀疑起自己的智商。仔细一问才知道,那几个孩子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他感慨道:这世上真是有天才啊。当然,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某种程度上,比较是一切罪恶之源。
可是即使上了清北,人生的道路也不总是一帆风顺。这位朋友,毕业后跟着一位师兄创业,师兄的导师是当时的科技部部长,位高权重。创业团队也人才济济,主攻方向是GIS,目标是开发国内一流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打破国外软件的垄断地位。第一代产品让人惊艳不已,虽然功能性能上有些小瑕疵,可是瑕不掩瑜。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做着做着,人心不齐了,团队解散了,产品不再更新了。聚是一团火,散如满天星。
在网上曾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做一个不想“成功”的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的。摘录如下:
从小,我们就一直被教育,要比他人优秀,要比他人成功,要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做人中龙凤,要做精英,要做人上人。在当下主流的价值观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呢?
从生下来开始,就比其他同龄人聪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才艺,勤奋好学,考试总是名列前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深深被家长、老师喜爱;在学校里,成绩好、长得好看、才艺多,表现优异,总是成为同学们的焦点,总是成为被羡慕的对象。再长大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北大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在大学里,能力强,人缘好,才艺多,能言善辩。积极活跃,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拿了无数奖项、奖学金,成了优秀学生,成了学生楷模。
毕业后,选择从政的,平步青云,做到省市级大官;选择就业的,在职场上毕业进入巨头公司,出入在高端写字楼,当上高管,一路飙升,年薪百万,光鲜亮丽;选择创业的,功成名就,年入上亿,登上福布斯、胡润、财富的榜单......比大多数人有钱,比大多数人有权,比大多数人有名,比大多数人有影响力和资源,比大多数人更受人尊敬和关注。
一个标准的成功人生轨迹,也大概如此了。
可是,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这几天,深圳市南山区,有一个街道办火了:桃源街道办。
原因在于一个办事处副主任的人选公布。
出生于1980年,现年40岁的罗林姣,有着光鲜亮丽的求学、学术的履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学历,
哈佛大学的正牌物理系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副教授,
入选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未来科学家」项目。
现在的她,在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担任副主任。
忽然想到了《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生命中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很多年前,爱人的一位同事,老公是大款,经常开着丰田皇冠来接她;爱人很羡慕,说哪天我有辆QQ也行啊。后来,我让她选车的时候,我说买辆奥迪Q5吧,实在喜欢,宝马X3也行;她说途观就挺好。车嘛,只是一个代步工具。
其实,很多东西,当我们唾手可得时,已经没有那么在乎了。
今天,在朋友圈看了一篇文章,山河璀璨,欢迎蹭饭。今年刚毕业胜利一中高2017级2班的孩子们做了张蹭饭地图,图上有句话: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距。
高2017级2班就是今年传说中的牛2班,今年的高考他们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全班45名同学全部上线双一流大学,其中:
北京大学6人;
清华大学6人;
复旦大学2人;
上海交通大学2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3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人;
中国人民大学1人;
浙江大学2人;
南京大学2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人;
上海财经大学1人;
对外经贸大学1人;
北京师范大学1人;
中国政法大学1人;
武汉大学1人;
天津大学2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1人;
华中科技大学4人;
电子科技大学1人;
中南大学1人;
山东大学1人。
看了以后很开心,毕竟胜利一中是我的母校,虽然已经毕业很多年了。
把文章转发到了家长群,有位家长评论:璀璨和幸福,我更愿意孩子幸福。真心话,我很同意她的说法。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武志红写的:终其一生,你会因为热爱而值钱。里面有些话,我很感触:
如果你内心有热爱,那可以尽量听从内心的感觉。
我们做什么选择,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过一生。每个人都有需求,去过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如果你逼迫孩子接受了他并不情愿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你让孩子有了一种感觉:他失去了他自己的人生。
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跟孩子可以商量,有时也难免会给孩子提建议。但你一定得知道,这是孩子的人生,你不能够替他去选择,否则孩子有办法去毁掉这样的事情。
那么,明确了在一件事上,是谁来做决策后,我们怎样做出一个较好的选择呢?
感谢这个时代,因为时代的条件,允许我们因热爱而发光。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需要两次断乳。
第一次断乳是不再吃母乳,第二次所谓的心理断乳,其实就是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分离。
我们得清楚,当你考上大学、填志愿,甚至之后选择和哪个人结婚,都是和原生家庭分离的重要时候。
这里存在两种情形:
如果你的家庭比较宽松,父母的控制意愿不是很强,在家里不会感觉到窒息的,那么你在哪个城市读书,我想问题都不是特别大。
但如果你在这样的中国式家庭,过于强调听话,控制特别强,不听话父母或某个大人的话,他们会闹得不可开交,那怎么办?
对这样的孩子,我强烈建议你们去远方。
因为你必须得有这样的意识:要完成和家庭的分离。
如果你的家庭严重拒绝你的分离,你会发现不是你离不开你的父母,而是你的父母离不开你 。
对一些人来讲,如果你是由衷热爱一件事的人,而且以往也证明你热爱这件事的时候,你能做到很高兴。
那么对这样的人来讲,就算这个世界上没有路,你经常会走出一条路。
因为你内心有一股强烈的动力。
这个动力,就来自于你喜欢这件事情,这个动力会让一切变得很不一样。
《奇葩说》第六季总决赛的辩题很有意思:“终其一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你会后悔吗?”
其实,我挺后悔的,不过让我后悔的不是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而是我不够努力,虚度光阴,蹉跎了岁月,也蹉跎了自我。
朴树有首流传很广的歌,叫《平凡之路》,有段时间我设置为单曲循环,一遍又一遍,听了很久。歌里这么唱道:“我曾经跨越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越过山丘,无人等候,我们终究要跟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其实不管怎样,你都会后悔,因为得到了,或者没得到。
生命里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遗憾,说完全没有后悔怕是假的,那既然早晚都要后悔,为什么不努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坚持一个自己渴望实现的梦想?
生命中的无限可能,都需要你努力去挖掘。
村上春树曾在《奇鸟行状录》这样写道:“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无所谓。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
如果终其一生你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那么不要叹气,至少你已经努力过了,认真坚持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或许会留有遗憾,会不甘心,但真正努力过,你就不会那么后悔。那个一直努力前行、奋力拼搏、不甘平庸的自己,从某种程度来说,就已经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了。
当你活在这世上,除了能衣食无忧、有地方容身、身体健康、家人平安之外,要是再明白些道理,做一些想做的事情,看一些不同的风景,遇见些有趣的事和有意思的人,倘若这些都能如愿,那么,你的一生也就算得上是成功吧。
做个小确幸的普通人,也挺好。
当然,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前途远大,未来可期;我祝愿你们乘风破浪,直济沧海;可我内心更希望你们历经星空璀璨,山高水远,依旧觉得万家灯火,人间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