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简单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放在kindle里很久了。刚考完试那阵子,有着突然闲下来无所适从的空虚感,于是随便抓住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说实话,不是一本书名可以吸引眼球的书。
不过却是一本读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的书。
显而易见,这本书通篇讲的是烟、酒、咖啡、毒品(鸦片,吗啡等等)、巧克力、槟榔、可口可乐等等让人可以上瘾的”瘾品“的历史。读完之后让人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感觉。
讲些我自己感兴趣的highlight点。
葡萄酒。 葡萄酒的来历是很有意思的。在西方文明中,葡萄酒是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象征,也是欧洲贵族偏好的饮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打有文明开始,水污染就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欧洲。同一时期的东方文明,尤其是在中国,人们长期饮茶,习惯于沸水冲泡,杀菌消毒。而欧洲就使用酿造的酒来代替饮用水,中下层引用自制的麦酒或是啤酒,贵族就享用葡萄酒,这也是为什么在《圣经》中讲到好心的撒玛利亚人是用酒而非水来为受伤的旅人清洗伤处。
咖啡。作为咖啡中毒患者,讲咖啡的这段历史是最吸引我的。我这才知道,原来咖啡的起源地是埃塞尔比亚高地,而且最初的食用方法是直接咀嚼而非冲泡来提神。而让咖啡发扬光大的,自然是17世纪后半的欧洲人。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那时,咖啡馆里不让卖酒,但是却是可以吸烟的。因为贼精贼精的咖啡店家发现,吸烟对咖啡馆的生意大有帮助。因为吸烟者代谢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上50%,所以要更加频繁的续杯才能够维持同样的提神效果。
其实这不光适用于烟和咖啡的搭配,其实各种”瘾品“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零和游戏“,一种的消费往往会促进另一种的使用。所以有人就提出,在毒品、烟、酒这些瘾性较大的品类中,吸烟实际是”最罪恶的事情“。他的理由是,因为相比其他几样,吸烟是最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瘾品“,而根据数据研究,吸烟者往往更愿意尝试其他”瘾品“。这说法的确是有待探讨的,不过这个角度是蛮有意思的。
可乐。可乐是出自可乐果的,这个我比较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可乐果的传统食用方式是,把果子敲碎以后让在嘴里咀嚼,跟咖啡豆差不多,用于提神、兴奋、催情。一开始的可口可乐也并不是现在的配方的,其实里面是含有酒精的而且咖啡因含量更高,只不过后来经过改良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司,才成为了现在的可乐。不过也就是个美国人自己的local的瘾品而已。真正成为风靡世界的饮品,还是在二战时候。当时的可口可乐老板Robert Woodruff通过把可口可乐不计成本地供应给去往世界各地打仗的美国大兵的方式,把可口可乐介绍给了许许多多的欧洲人和亚洲人,可口可乐装瓶工厂就有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
大麻。大麻现在已经在美国部分州合法化了或者”隐形“合法化了(也就是有处方就可以了)。加州,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追溯历史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是加州。大麻吸食其实是通过墨西哥劳工带入美国的,想想看地理位置,他们离谁最近,没错,加州。再加上之后反战的嬉皮运动和颓废运动(Beat Movement),大麻烟成为了叛逆、嬉皮的多重价值承载者。吸食大麻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蔚为风潮,不过到了研究生这情况就好转了。书里说,”研究生比较偏好镇静剂“。默默读到了一丝伤感。
烟草。现在能够买到的盒装香烟,其实是由美国的James Buchanan Duke先生发明的。他的美国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BAT),是个业界传奇。以前大家都是吸食卷烟,需要自己手动来卷,抽一支烟差不多要花上半小时,而Duke制造的这种香烟因为是事先卷好的,抽一支烟的时间只需要短短5-7分钟,而且“够劲儿”。再加上工业时代的推力,他们选择用机器卷烟代替高昂的人工,又在广告上大手笔投入,使得新式香烟迅速在美国火起来。然而Duke的野心怎么可能只满足于美国本土,据说,他曾经拿着一本世界地图一页一页翻看,翻到中国这一页,看见上面写着“人口:4.3亿”,他便说:“那就是我们要卖香烟的地方”。
简单总结一下,他的销售手段如下:
- 1)聘用James Thomas (北卡传教士)主管中国区的BAT香烟经营并使用本土人才;
- 2)聘用美国单身汉(有冒险精神)学习中文和各自负责的区域的方言,做推销员;
- 3) 聘用中国人当“老师”,教那些拿到免费香烟的农民点烟、抽烟;
- 4)找中国人写中国本土适宜的广告,大力宣传广告(巨幅海报);
- 5)便宜的售价。
1916年,BAT香烟在中国的销售量接近百亿支,甚至连儿童都开始吸烟。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952年,对BAT社会主义改造,它在中国的经营才宣告结束。
。。。
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题目,比如对瘾品的税收、管制、医学界的指控 等等。不一一例举了。有兴趣可以找来一读。
P.S.: 一篇读书笔记都拖了好几天才全写完,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