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此书,将“有趣”一词用来形容作者王小波,我想一点也不为过。独到且真实的视角、犀利却不失幽默的文风、辛辣而直接的观点,让人耳清目明、好不痛快。
全书共41章,杂文体,每一个篇章相互独立,涉及哲学、中西文化差异、艺术、人性、国学等领域,有关于思维认知的思考、有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有对程朱理学进行批判、有针对居住环境及饮食卫生与个人尊严的关系发表态度等,大都采用看到现象—引发思考—表明态度或发表自己的意见的逻辑进行,黑色幽默无处不在。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文章大部分作于20世纪末,即1990年至1999年这个区间。作为亲历了文革的知青,作者体验了大部分读者不曾了解、不曾想象的苦与痛,想必也是使得作者批判视角更独特的原因之一。
继求学阶段语文课上学过鲁迅文章之后,这是第一次阅读杂文书籍。刚开始读来有些不适应,但越深入越觉耐人寻味,甚至开始不经意间用王小波式的思维来联系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学习,是帮助我们变得“有趣”的最佳方式。“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我认为,“有趣”的人是能从思想中获得快乐的人,是知识渊博能包容万象的人,是谈吐不凡、观点不俗的人,而“学习”是让我们变得“有趣”的最佳途径。试想,和一个风趣优雅、妙语横生的人交谈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啊。好看的皮囊千千万,而有趣的灵魂却是万里挑一。愿你我都能不断丰富,成为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培养自己去粗取精的辨别能力,敢于批判。这一点尤为重要。儒学,国之经典,也非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要能自我辨别,吸取其中精华,去其糟粕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待经典的儒学尚且如此,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其它事、物就更有必要了。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跟其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试想,我们新到一个地方,扑面而来的气味是清新的,极目之处都是洁净的,这时,你会将你手中刚喝完的奶茶杯随手扔掉吗?我想,即便我们习惯乱扔垃圾也不忍破坏这样的整洁,反之,即便我们从不乱扔,长期居住在脏乱差的环境里也难以避免慢慢被同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恪守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或许也应该对遇到的黑心商家和言语粗鄙之人“网开一面”,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看看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周围住着的人就一目了然了。这不是妥协,却不失为一种迅速调整心态的一种方法。
“沉默”,意味着不表达,意味着即便看到了、感受到了也不说。于人际交往而言,沉默会带来猜测、怀疑、让人不安,于整个社会而言,沉默的人多了,难免让人觉得无助和心寒。
“沉默的大多数”刻画了当下社会的常态,但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继续沉默下去,要敢于承担自身的责任,敢于打破沉默,为自己发声,为需要我们发声的人和事发声!
2020年4月16日
于 中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