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留学期间,苏曼殊要跟章太炎学写诗。
章太炎深知曼殊的汉文水平低,凭着那点根基,离作诗还有着一段距离!便给他几册古诗的精品,让他先拿去翻翻吧!待他看完了,看透了,再谈怎么写。
他从章先生手中接过诗集,悄悄走了。
这之后的二个月时间里,人们惊奇地感到,苏曼殊失踪了。好友都纷纷寻找他,最后与曼殊关系最为密切的刘三,终于在住所找到了他。那住所是一间低矮的木屋,房门从里面反锁着,房东说他的房客自从住到里面就没出来过。
刘三二话没说破门而入,只见曼殊胡须满脸,面呈黑色,半尺长脏兮兮的长发,披在肩上,污浊浊的衣服几乎无法辨别颜色,只有那双晶亮的眸子,似乎比以往更加明亮了,熠熠闪亮的深处,仿佛有波光在荡漾。嘴里自言自语叨咕着什么。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和他无关的。
床上摆满了稿纸,刘三就坐到床上,一字一行地看着纸上的诗。起初看的时候,他还平平静静表情淡然,渐渐地,两眼就熠熠生出光泽,面颊生动起来,读到诗眼高潮的地方,他几乎激动得不知怎么好,刘三兴奋得一把抱住了曼殊:“诗写得好极了,好极了,你真是个奇才呀!”
试想,他本来汉文基础并不雄厚,又没有师承,就凭着几部诗集,关起门来苦读、冥想,之后就挥起笔来自己操练,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一批清新、婉约、绝妙的诗来,于常人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二人拿着手稿去见章太炎先生。
章先生疑惑地接过诗稿,第一首《感时题自作画一首》: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好诗,好诗,真是好诗!”章太炎先生情不自禁地赞扬起来,随之又迫不急待看着第二首《忆过平户郑成功诞生处》: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好一个‘袈裟和泪伏碑前’!把一个有情有义的和尚写活了,妙!妙!”
太炎先生念一首赞一首。他说“看来,世间事尽有不能以常理度之者啊,曼殊与诗,可谓前生有缘,慧眼夙具,非如此,岂能有这等奇事出现!”章先生深为叹服。
章先生愉悦地挥舞着手臂:“可以这样说,在炎黄子孙中,今天又诞生出一位不朽诗人,他就是苏曼殊。”
从此后他诗文不断,他写过《无题诗三百首》,可惜已经失传。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故有"诗僧"之称。郭沫若也说"苏曼殊的诗很清新",他的诗风格别致,自成一家。他就是这样纯粹的人,喜欢就去尝试,不做他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