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小妤上学的路上,一对母子将自行车停到路边,我看到妈妈把儿子从车上抱下来,一边放到地上一边说:我很想知道今天早上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
妈妈声音很温柔平静,但是孩子一言不发。妈妈也没有停留,一边说一边领着他的小手往前走。走出去几步,我听见妈妈说: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都爱你,你为什么还不愿意去上幼儿园呢?
孩子依然不发一言,母子俩渐渐远去。
我一边走一边想,如果这位妈妈只是偶尔这么说,问题还不大,如果她总是这么说,总是用这个理由来说服孩子去幼儿园,或者在孩子有不愿意上学的负面情绪时,用这样的逻辑来安慰和鼓励他,那么,问题就大了。
记得小妤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和这个话题有关的文章,我会告诉她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每天有丰富的活动和各种知识,还会有亲切的老师,并没有说老师和小朋友都会爱她。爱是关于个人情感,除非她自己感受到了别人对她的爱,任何人也都无权代替别人来主张她是否爱谁。
玲燕育儿日记对孩子来说,妈妈给她造成一种“幼儿园老师爱你,大家都爱你”的错觉,会让孩子对“爱”的初体验变得混乱。
一来你还什么都没有做呢。这刚开学大家都还不认识你呢,妈妈就告诉你“老师会爱你,幼儿园小朋友会爱你”, 小朋友会怎么去理解这么空洞轻易的“爱”呢?
二来让一个孩子认为所有人都会爱我,只是因为我是小孩子他们就会爱我,陌生人也应该爱我,这种逻辑其实会让她感到不安全。
因为她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爱,是独一无二的。这么爱我的妈妈告诉我了,幼儿园老师和同学都爱我,可是我感受到的她们对待我的态度,比妈妈可差远了。
是妈妈欺骗我?还是她们太坏?还是我自己不够好?小朋友自然不会像我这样分析,正因为还不会分析,她的脑子就被妈妈搅乱了,对爱的体验和认知,从一开始就一团浆糊。
玲燕育儿日记小妤也是刚上一年级,新的学校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作息时间表。我没有告诉她老师会很爱你,同学也会很爱你一起玩游戏做朋友。而是问她这一天的感受如何,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和事,出现问题再就是论事的分析一下。
比如她会说班上有个小男生挺凶的,她都害怕他。我们会分析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小朋友不懂得友好的表达方式?还是他就是淘气,恶作剧?如果他想和你做朋友,那么你想不想呢?对方对你不管是友好还是不友好,你都有接受和拒绝的权利。
我会告诉她,平时我和朋友的相处之道。人和人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稳定的友谊,非常难。需要相处、沟通,需要互相了解。比如我和王霖阿姨,我们都有孩子,你和旭旭开心了就一起手拉手,一翻脸了就说再也不是好朋友了。可我们大人不能这样,说这样的话会伤到对方的心,大人是比较敏感记仇的,因为大人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所以一般你和旭旭起了争执,我肯定第一时间要说你,阿姨也是第一时间去说旭旭。并不是我不爱你,因为这是大人世界最基本的礼貌。
告诉孩子人生的真相,人性的复杂,就事论事的讨论,这是我很欣赏的育儿态度,而不是用一些大道理来解决问题,达到迅速“扑火”的目的。
我的朋友王霖,特别赞赏她对孩子的耐心和引导。每次小妤和旭旭发生争抢矛盾时,因为小妤大一些总是要占些便宜,此时我就会特别尴尬催着小妤道歉,越劝越不愿意。她就会说,孩子的事让她们自己去处理,这样也能锻炼一下旭旭的受挫能力。果然小妤憋不住冷场主动道歉,不一会两个人又开心的蹦蹦跳跳。
这件事让我明白,不管是做错事的孩子,还是没做错事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这些不明所以的道德绑架,把友谊、矛盾、冲突、道歉、和好、承诺,都当成轻飘飘的一句话来处理。自己都还没有彻底明白错在哪里,就随便的去道歉以达到短暂的和解。这种模式一旦建立,会非常影响他成年以后和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尤其很多矛盾,根本就说不出谁对谁错,有可能只是不喜欢在一起玩,此时需求不一致吵了架,那么就让她们互相不搭理对方一段时间,真正经历一个建立关系的全过程:吵架、分开、继续分开或者和好。这才能知道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才会理解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多么不容易。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建立“所有人都爱自己”的幻想,我希望她首先学会的是尊重别人的感受,也尊重自己的感受:别人不爱你,是别人的选择,和你是不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无关。你永远值得被爱,而别人永远有选择不爱你的权利。
不少大人都会隐隐遵循着这种情感逻辑:对方不爱我了,一定是我不好了,是我不值得爱。所以一些失恋的女孩,或者婚姻中被出轨的一方,会感到十分挫败和愤怒,就是和这种逻辑有关。
生气和愤怒的不是失去了爱,是失去爱的这个经历,说明自己不够好,不是一个优秀的值得爱的人。
P呢,你不爱我,而我依然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是一个足够好的人。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自信,就不会被失恋啊失婚啊这些事情困扰到连饭都吃不下,觉都睡不着。
一方面很在意外界的评价,一方面对自己拥有的爱患得患失,都是因为把得到爱,看成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评价:得到的爱越多,说明我越好;得到的爱越少,说明我越差。从小别人对我的舆论真的不少,但我还是相信自己爱自己。(这些经历我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
很多姑娘因为失恋而抑郁,很多产后妈妈因为生完孩子得不到关心而抑郁,很多人因为一时受挫而自残,只有笃定地认为两点:第一,自己是一个永远值得被爱的人,被自己爱,也被其他人爱;第二,别人是否爱你,是别人的判断和决定,是别人天赋的权利,和你无关,你尊重他的选择。
这些年,我是一直这么告诉自己的。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件事,这位妈妈也许并没有向我这样深究过自己说的话,听到别人也这么说了,自己就这么说了。或者真的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爱着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就应该开心。
不管是哪一种,这件事都给我们一个启发:养育孩子,教育孩子,很多时候都不是一种技术,而更多地反应出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你对这个世界理解得不正确,随口一句话,看上去那么正确的一个劝导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非常不靠谱的内容。
那些看上去那么伟光正的大道理,却不知道都是道德的绳索,既从一开始就捆住孩子,也从一开始就搞乱了她们对道德、爱、秩序、友谊等这些人生大命题的真实体验和自主思考。
所以我今天发的那本书里的亲子互动真的不错,你喜欢自己吗?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妈妈喜欢你吗?为什么?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会让别人喜欢自己吗……
帮助孩子去思考和分析,也许你从来就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些问题,要不怎么说育儿就是育己,当妈就是成长呢,如果自己都各种拎不清,还怎么教育出一个能拎得清的孩子呢?
玲燕育儿日记先把自己拎清了,就不容易。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