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观念,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成长,那应该如何解决呢?分享几个读书感悟。
01
很多人都会有拖延的情绪和状态,如何克服呢?
读完《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明白,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原因是人都希望能获得别人的认可,都害怕失败,而拖延可以把这件事进行适当滞后,符合人类的趋利避害的特点,不过这些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
这是拖延发生的心理学原因。
人之所以拖延,主要有四个原因:
目标太过遥远、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专注力分散、讨厌外部赋予的任务。
如何克服?
书中给出了一个方法:把目标拆解的足够细。
细到什么程度?几乎不用消耗意志力即可完成。
想要克服拖延,最重要的就是把要做的事拆解的足够细,而且第一个步骤必须在5分钟内即可完成。
只有先去完成第一个动作,才能逐步建立反馈,也才能正面去面对拖延,从而去克服。
影响拖延最重要的原因是动机,而一个人做事的动机,主要是三个方面:外部动机,基于目标的内在动机,基于过程的内在动机。
外部动机虽然可以让一个人去尽可能高效率做事,但是往往是痛苦的和不可持续的,而且质量有时候会比较糟糕,这种也是非常容易发生拖延的核心原因之一。
而基于目标的内在动机,虽然可以让一个人时刻盯着目标去努力做事,但是因为缺乏有效地反馈,再加上“享受适应”,同样变得不可持续,也很容易发生拖延。
比如我今天定了一个目标,读完一本书。那看着这个目标,只能依靠大脑去做一种自我欺骗,往往认为自己已经达成,中间没有反馈,没有具体可以执行的步骤,所以发生拖延的概率非常大。
而基于过程的内在动机,是最适合面对拖延症的动力系统,因为满足于当下,只有当下是最重要的时刻,也只有当下才最值得抓住。
解决当下问题,通过行动给自己建立信心,从而提升了反馈的可能性。
要解决拖延,除了拆解目标外,还必须要认识到的观点是专注于当下,只有马上可以拿起来做的事,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只有专注于眼前的事,通过拆解,把任务可以以最小单元无压启动,才能逐步克服拖延。
02
李笑来的很多观点,让我感触颇深,每次读完他的书籍和文章,总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现分享几个感受:
(1)、李笑来在《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中有个观点:
决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常在主动边界之外。
而这个关键因素就是:趋势。
对于客观存在的“趋势‘,应该去被动地”顺应“,而不是主动地”驾驭“。
如何正确面对”趋势“?
主动选择正确的趋势;
被动等待趋势发挥作用。
绝大多数的平庸,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与趋势毫无关系的事情上。
避免在跟趋势无关的各种鸡毛蒜皮上牵扯太多时间和精力,那么做毫无意义。
(2)、《财富自由之路》中有个观点: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可能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脑子里固有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一直认为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想法,但是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人没有成功,没有做出成绩呢?
或许我们很努力,或许很用功,甚至付出了极大的成本,但是却始终没有变化,很可能是我们坚持的观念有问题,是这个基本前提错了。
当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努力再多,可能都不一定换来更有效的成绩。
(3)、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了一个成长曲线: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未来,一条成本线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一开始,成长曲线是在成本线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曲线开始上升,待到某个节点时,成长曲线与成本线相交,定义为里程碑,之后成长曲线就犹如指数一样上升。
这个曲线中,成本线预示着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不管是金钱也好,时间也好,努力也好,如果你做的任何形式的努力,都无法达到这个成本线,那么顶多算是挣扎,根本无法触及生命可以发生改变的高度。
但是一旦熬到里程碑节点,那么后面的人生就会发生极大地飞跃。
就好比随着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努力不仅仅需要时间,还需要耐得住挣扎。
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怀疑或否定自己,更不能让自己沉沦或者盲目骄傲自大。
必须努力看清楚自己的未来的可能性,抓住一个好的方法,努力用时间去堆积,不放弃地努力,终究是可以让自己的成长曲线撞到成本线的,也终究会迎来自己人生改变的时刻。
03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一个人要提升认知深度,才能更好去参与各种竞争。而所谓认知深度,就是有足够的深度认证,表现在两个方面:
可以在普通现象和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做出自己的一番思考;
思考和总结的规律,不以个人经验为依据,而是有更底层的知识、模型、数据做支撑。
而这些最底层的知识、规律、模型等知识,就是临界知识。
意思就是,学习这些知识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让你的认知和思考能力获得极大提升,发生质的变化。
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思考,也对自己曾经的学习观念,有一定程度的颠覆。
自己曾经读过这本书,不过当时并没有太多感悟,也没有太多触动。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次重读,突然发现好多东西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这说明自己之前读过的书,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虽然是一句鸡汤话,但是反映出的道理还是存在的,即通过大量读书,可以让自己逐步对一些内容建立起基本认知,这些知识在大脑中相互碰撞,慢慢去交织成一个网络,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而如何加速这个网络化过程?就是进行自我关联和复述。
说到底就是写作。
读书的过程配合写作,让这个过程不断在大脑中进行强化,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不断产生联系,最终实现知识的统一,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奇妙的,尽管写的过程可能不一定非常顺畅。
但是越难存入,就越容易提取,这是个规律。
想想自己,读了很多公号文章,但是真正记住的有多少呢?貌似没有几个,原因就是存入太容易,只满足于输入,并没有加工和思考,所以根本无法提取。
这给我的思考和感悟就是,读书、读文章、做很多事的思考,一定要配合写作,而且是有自己思考的写作。
一句话:把自己看到的任何东西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这是最高效地学习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