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副用金丝银线勾勒在绸缎上的富贵画,那么《浮生六记》就是一块在土布上浅描出来的水墨画。
《浮生六记》为清代的文人沈复所作,是其感叹“事如春梦了无痕”,故而为不辜彼苍之厚所提笔书写的随笔散文。沈复是谁?史书传记上从未有记载,若不是《浮生六记》的被发现,那么这个人大概会悄无声息的被时间长河淹没,甚至没有激起一个波澜。然而,在沈复消失后的某一天,早期维新派代表之一的王韬的妻兄发现了《浮生六记》的残稿,才得以让沈复这个名字和这个人的生活,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增添一缕光亮。
当日发现的残稿只保留了四记,至于到底六记确为六记,还是实为四记,早已无从考证,而后来人陆续发现的所谓的后两记是有人企图浑水摸鱼,还是确有其事也是存在争议,难辨真假,所以只读其前四记。第一记为闺房记乐,比拟《诗经》以《关雎》篇开始,将夫妻情事放于开篇,讲述了其与其妻之间的相敬相亲,是情诗篇。第二记为闲情记趣,描绘了一副鲜活的清朝苏州城一对普通文人夫妻的日常生活场景,是风流篇。第三记为坎坷记愁,诉说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艰辛委屈,是悼词篇。第四记为浪游记快,回忆起曾走过的江山大好河山,是畅游篇。
写“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李太白自有其静夜月光的飘逸潇洒、摇曳多姿的气质,而引用“浮生”二字的沈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初时,粗浅读来,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识文断字的读书人罢了。再读,又多了几分认识,他拥有读书人的痴情,他对待夫妻感情真挚热烈,在其笔下,其妻陈芸擅刺绣织染,长识字写诗,轻珠花,惜残画,性情柔和温顺,有男子的胸襟见识,两人温课论古,品月评花,栽菊吃蟹,甚至在陈芸被公婆厌弃,久病缠身的最后几年,也从未对其苛责,真真切切的体现了相濡以沫,相扶相守这八个字;他亦拥有读书人的雅趣,他爱花成癖,喜爱剪栽盆景,也惯堆石成山,静室焚香,登沧浪亭观风,入太湖赏月,与一众好友野外宴饮,对句与会,好一派士子风流的图景;他还拥有读书人对山水的钟情,从少年畅游开始,一直到其成书之日,每到一处,必然畅游一番,他写到,游览名胜,贵在契心合意,这正是古时读书人对于山水的独有情怀。
沈复的与众不同却是因为他拥有大部分读书人所没有的面对世事艰辛的勇气与淡然,曾经家境富裕,后来却数次客居友人家中,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爱妻生病颠连,含恨而去,幼子早夭,天人永别,他却能为生计长街卖画,能低头求助他人,能在衣不蔽体时拿钱买酒和救济他人,也能在借钱途中不忘观赏品评主人的园林设计。这样的一个男子,相比因为一点窘迫便腻腻歪歪要死要活无病呻吟的酸秀才更加明快豁达,相比一贯风流倜傥桀骜不驯的士人大夫又来的真实可爱,与史书野史上记载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他更像是生活在邻家的文人,让读者自然的亲近倾慕。而《浮生六记》一书自问世以来深受追捧的原因,大概是应和了世人对一种生活的追求,那就是平淡,有趣,温情,静谧的生活。大多数人都向往这样的生活,却总归做不到,求而不得便成瘾,究其原因,不过是现实逼迫,人心蛊惑,意志力不坚定,继而丧失本心,忘却初心。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渴望有质量的生活的今天,此书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理念自然而然被推崇,被宣扬,可以让生活日益紧张的我们停一停奔波的脚,缓一缓名利的心,去更加勇敢,更加淡然,更加能够学会将生活过成诗,让俗世开出花。
布衣菜饭,亦能一生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