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来阅读,首先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作为一线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设计,写了这么多年的教学设计,我们似乎习以为常地去追求教学设计的精巧。如今这本书在教学设计前加了追求理解,我不禁沉思:追求理解的理解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追求理解吗?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了这本厚厚的书。
果然,走进去才发现,这是一片森林,带来的是清新的气息,它倒逼我们回到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的基本原则中去反思,去观照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当下的教学主张。
绪论是必须要读的,不然后面章节里所举的例子你会一头雾水。读完绪论我才发现我们设计的两个误区是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我曾经以为当我们脱离灌输的理念后转为活动的开展(像书中所举的苹果的案例那样)是一种进阶,现在看来是“误入藕花深处”。做到了有趣而不是有效,没有能回答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什么是重要的?核心是什么?作为一个学习者,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带着这样的理解去理解书中所追求的理解。第一章中,作者阐明逆向设计的同时提出模板和矩阵。UbD模式以“理解”为先,通过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将理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第二章理解“理解”,是“理解”的多维度概念阐述。如果我们翻到第35页,可以清晰看到后续第三、四、五、六章即是对阶段1的细化,第七、八章即是对阶段2评估的具体描述,第九、十、十一章则是对阶段3的阐述。第十二章,将UbD应用到课程框架的探索,是一个更为宽泛更为难的议题,以及第十三章对错误观念的概述,或者说是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出预判,都值得我们深思。
我特别喜欢书中引用的这样一段文字:爱丽丝问柴郡猫:“你能否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柴郡猫答:“那取决于你想要去哪里。”爱丽丝说:“我不在乎去哪里。”柴郡猫说:“那你走哪条路也无所谓了。”爱丽丝又补充了一句:“只要我能到达某个地方就行。”“噢,只要你走得足够远,那你一定能做到。”柴郡猫说。
明确目标非常重要,逆向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以终为始。它和我们传统中以“内容导向”的教学设计不同,我们一般习惯于先确定目标,再设计教学内容,最后确定评价方法。逆向设计着眼于“结果导向”,促进学生理解学习的本质。
阅读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知晓新理念、新策略,还应通过实践去转化教学思考,达到“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的目的。1.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从一个单元着手,提炼出单元主题,关注语文要素,从分析单元主题内容出发,经过阶段1明确预期的单元学习结果,再到阶段2制定单元学习评估证据,最后阶段3组织和安排单元教学活动,探究是否能够推动深度学习。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心中时刻想到学生,想到是学生的学习,将儿童置于课堂的中央,课程的中央,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是我们真正教会了。3.深入探析与实践大概念与核心任务、大问题、表现性评估、核心素养的形成,将理论结合实践,做到理解透彻。4.关注课堂中全体学生的学情,优化当堂检测,做好读与习,激励与讲评,创造更好玩更优质的课堂体验。
纵观已看的章节,金句不断,旁征博引,然而,展示的设计范例与我们实际的教学有一定的距离,模板是上位且相对抽象的,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我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将于继续“啃”书,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思行结合,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向深度学习的深处漫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