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有钱人有哪些共同特质是穷人没有的?”
题目下面有很多优秀的答案,有人说是对“公平”的理解,有人说是对生活的轻松感,有人说是持之以恒的能力。看上去都很对,但也没有超出我们日常的认知范围,可为什么我们没有跻身“有钱人”的行列呢?
估计这个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会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心里有一个隐含的期待,那就是这么明确的问题必定对应着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明确的答案会告诉我一二三四点特质是我从未意识到的,对照着这些特质,逐一修改,我就会一步步实现成功。
可是真的会有这样一个明确而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吗?仔细思索一下,你就会知道,每个人的情况都会不同,每个人的道路自然千差万别,一言以蔽之的“共同特质”根本不可能引领你走向成功。
你觉得对“公平”的理解错了,大胆挑战世俗的道德观,只会被自己的亲友鄙弃;你觉得之前的自己对生活太严肃了,天天看剧以获得“轻松感”,只会更加自暴自弃;你觉得持之以恒非常重要,设定了一个十年计划,两个星期之后,再次放弃。
任何别人的答案都是别人的经历与体会,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才会有最正确的答案。
如果一定要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那穷人最大的特质恰恰就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心中一直隐存着一个一劳永逸的期待。
我怀有一份进取心,希望跻身“有钱人”之列,于是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实现”,然而问题本身成了限制我进取的原因,这仿佛进入了一个死局。
穷——想赢——求法——不得——穷
02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死局。
工作中的你,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忙——乱——忙
生活中的你,越是匮乏资源,越被诱惑吸引,越加匮乏:物质匮乏——诱惑多——自控力消耗——物质匮乏
我们缺少的正是对自己的境遇识局破局的能力,守株待兔式的期待别人的答案才是最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循环呢?
因为我们习惯于理解事物的单向因果。
03
我们大部分人都很容易通过单向的线性思维的来思考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基于传统的因果律,或者叫因果论。一件事情发生的结果,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反过来推测,某种原因,导致了这件事情发生。
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则显得太过肤浅和不足,容易陷入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陷阱中。
举个例子,美国一个州的警察局曾经发出过一个统计调查,在所有的酒吧斗殴事件中,出现过死亡的案件里,85%的被捅死者都是先动手的那一个。媒体基于这个统计数据,呼吁大众切勿在酒吧中与人发生冲突,更不要先动手,因为先动手往往有更大的死亡概率。
于是,大多人都会这样理解:先动手导致死亡,避免死亡就不要先动手。
但是逆向考虑一下这个结论的可能性呢?是否死亡的结果导致了先动手的统计数据呢?被捅死的人,没有机会去录口供啊,录口供的人都是在冲突中幸存的人。除非有监控录像,谁会承认自己是先动手的人呢。
这样一考虑,有可能不是先动手导致了死亡,而是死亡导致了“先动手”的结论。
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我们一般都会陷入到单向思维的习惯中,而如果这个单向的因果逻辑是循环的,那我们就陷入了死局,很难摆脱。
比如文章一开始的问题,是某些品质的缺失导致了穷,还是因为穷所以导致了某些品质的缺失呢?那些“公平感”“轻松感”“持之以恒”是穷的原因,亦或是穷的结果?带着这个思维逻辑再去审视所有的答案,你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04
认识到了“单向因果”的局限性,我们也就具备了“识局”的能力。然而识局之后,如何破局呢?
事物一般都具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另外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仅能改变状态和体验,而第二序改变才能改变结果。
让第二序改变发生,你需要做的是:打破循环!
每当你逆向反问之后,发现这些情况是首尾相连的,你已深陷一个死局之中,为了尽快打断这种恶性的负面循环。你可以通过直接打断、引入更多资源、或者搭建新的回路来实现。
直接打断。当你意识到每次询问一些所谓成功学的时候,只能喝口鸡汤而不能改变现状,就要直接打断思考这些问题,不再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引入更多资源。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现状上面,逐步迭代自己的成长,逐步精进自己的技能才是最为实际的方法。穷人思维其实就是追求暴利的心态。与其追问穷人如何变富,不如研究下如何写一份表达清晰的报告、如何做一页内容详实的PPT更有价值。
主动的去构建有正向循环的事情。任何人的生活中不会只有负向循环,一定还会有很多正向循环的例子,比如逆向追求因果的思维习惯。每次面对一个现象,根据已知的单向因果,是否逆向也可以推断成立,一旦有了这个意识,你就成了一个系统思考者,你的人生就可以开始搭建各种细小的正循环回路,而那些负向循环也就可以慢慢停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