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两弹一星:邓稼先埋名罗布泊 钱学森传书香烟盒
一、“两弹”爆炸成功
1945年8月6日,“胖男孩”降临广岛,巨大的蘑菇云升起。1949年8月29日,苏联终于打破美国核垄断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之间的核冷战让全世界尤其是无核国家感到巨大的恐慌。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从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逐步变成在战术上重视。
1950年3月4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访苏期间,除了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进行了参观游览,还观看了不少电影。其中有一部电影是苏联进行原子弹试验的纪录片对他的刺激很大。
回国以后不久,地矿学家、后来担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等人来到中南海,把带来的一只玻璃盒子摆到桌子上,盒子里面有一小块石头。毛泽东准备走到近处仔细看,马上被李四光挡住了:“主席,不要靠得太近,这东西有辐射,对人体有害。”
钱三强对在座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说:“这是铀矿石,是制造原子弹的主要材料。这种矿在我国也有。但提炼和制造的技术比较复杂。”
1953年,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就向国家提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建议。1954年中国最初发现有铀矿。1955年,毛泽东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核工业建设正式开始。
1956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赫鲁晓夫以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核武器贮存时间长了,还要变质淘汰,重新投资生产,中国不必再搞为借口,搪塞过去,没有同意。
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性变化,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此时,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对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国援助尖端技术的问题上,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
但是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只执行了一年多,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赫鲁晓夫在1959年访美前夕,向中共中央发来一封信,改变了原来协议的承诺。他在信中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为了避免谈判受到影响,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1960年8月23日,苏联完全撕毁了协议,将在华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并且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在此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
同年10月16日,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聂荣臻元帅任主任。次年3月,从全国抽调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研制原子弹属于国家最高机密,需要有一个代号。赫鲁晓夫从1959年6月毁约停援,于是就以这个日期“596”来作为代号。而就在赫鲁晓夫宣布下台的第二天,中国首颗原子弹就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新疆罗布泊上空,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巨大的蘑菇云升上蓝天。在离氢弹爆炸试验的靶心十多公里的位置,有一排半人高的观察战壕。在战壕里有一部专线电话,直通中南海。聂荣臻拿起电话,向周恩来报告:试验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是高呼:毛主席万岁!聂荣臻也跟着高呼:毛主席万岁!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
1946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在法国居里夫人试验室,先后发现核铀裂变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948年,钱三强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开国大典当天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1950年,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1958年秋,到二机部。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只身出现在严格警卫的大漠戈壁。在大漠深处,长年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整整10年。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他又投入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身患直肠癌。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在弥留之际,他与于敏合著并共同署名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该建议书的内容一直对外保密。
二、第一颗卫星上天
1、敢上九天揽月”
进入20世纪后,科技的急速发展让嫦娥奔月,这一古老的传说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浩瀚的太空,不再是与人类无关的未知领域,而是成为世界强国展开争夺的场所。而是否能发射人造卫星,成为加入太空竞赛的一道门槛。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了风流。苏联率先实现载人登月,完成了绕月卫星、登月车的试制、试运行,发射了无人飞船环绕月球飞行,实现了无人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陆和漫游。不仅拍回了大量月球背面的照片,还从月球表面采集了土样运回了地球。
毛泽东“敢上九天揽月”的豪言再次展现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情怀。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央研究并决定拨2亿专款支持科学院搞卫星。6月,科学院召开动员大会。要求苦战三年,实现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
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副总理陈云、邓小平提出“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到1964年以后国内经济形势已有所好转,1965年1月,周恩来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在“581”的基础上,将“651”定为卫星工程的代号。
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了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钱学森回国
钱学森是上海人。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并于第二年赴美留学。此后,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6岁时便已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8月,钱学森收到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中区一位负责人的来信,信中向他透露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并向他转达了中共领导人希望他能早日回国。几个月后,他又收到了在上海的老父亲的一封来信。用了很大的篇幅向他介绍了上海解放的情况。父亲也希望他能早归故里。
第二年夏末,钱学森将行李以及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装上即将开往香港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准备乘坐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回国。6月15日,钱学森为全家订好了太平洋航空公司8月15日从洛杉矶飞往香港的机票。6月21日,钱学森出于礼貌,飞往华盛顿,去向时任美国海军次长的金波尔辞行。
金波尔第一个动作就是抓起电话打给美国的司法部,他说:“你们应当立即通知洛杉矶移民局,绝不能放走钱学森。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他一个人就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美国司法部在得到金波尔的电话后,立即转令洛杉矶移民局,要他们立即加强对钱学森的监视,绝不能让他突然飞离美国。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他的私人信件被拆,住宅的电话也被窃听。9月9日,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钱学森。15天后,美国当局命钱学森交出1.5万美元后,才让他保释出狱。
1955年5月,钱学森夫妇从一张海外华人的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国“五一节”的报道。其中有他们熟悉的陈叔通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就认识陈叔通,两家人可谓世交。于是他们想到了给陈叔通写信。
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佯装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盯梢,溜进一家咖啡馆。夫人蒋英边喝咖啡,边逗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作纸,用中文写起信来。蒋英把信夹在给比利时的妹妹蒋华的家书中。
1954年4月25日,中、苏、英、美、法五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中美大使级会议正式在日内瓦举行。之后,中美两国关于朝鲜战俘和旅美华人、留学生回国问题的谈判,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就在这时。钱学森的短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周恩来的手中。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在读完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援信后,速将这封短信转呈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看了这封信后,激动地用手拍着桌案说:“好,有了这封信,我们就可以向他们要人了。”
周恩来总理当即把就要赴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召来,将钱学森的信递给他说:“炳南同志,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它说明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旅美华人和留学生回国。你要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争取使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能早日回国。”
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及翻译件摆在了谈判桌上。最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条件,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在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第四天,即8月4日,通知钱学森,准许他离开美国。
1955年 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经香港回国。蒋、钱两家是世交。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民国陆军上将,也是著名文化学者。回国后,蒋英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


网友评论
甄玺文风改路线
字里行间书历史
知识渊博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