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1986年出生的她,17岁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带上了一顶学历的高帽。22岁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3岁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4岁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8岁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32岁写作这本处女座《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成就太令人羡慕崇拜了。
她出生在一个虔诚的摩门教家庭,有七个兄弟姐妹。童年是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
他们的父亲主张孩子们不上学,家人生病了也不能去医院,哪怕是他们经历的两次严重的车祸,还有卢克被火烧伤,肖恩摔伤,一次爆炸使父亲三度烧伤,毁容严重依然不去医院。
因为他们是摩门教,父亲深深的觉得上学和去医院看病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就是被政府利用,被政府洗脑。所以他一直不允许家里人有任何不同的意见。示变化为危险,无论谁要求改变都会遭到驱逐。
父母一度用扭曲的观念试图操纵和控制所有孩子。不让孩子们做出玷污上帝的事。塔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从小一直相信着父亲说的话。整天为世界末日做准备。
塔拉的奶奶曾问她想不想上学,她毫不犹豫回到说自己不喜欢上学。奶奶说她没试过怎么知道不喜欢呢。奶奶想把她偷偷带走,送她去上学。
但是她想到自己一家人有可能会发疯了似的找他,她不想被爸爸说她是叛徒,所以她没有跟奶奶去。
整个家里她最喜欢和泰勒哥哥一起,两个人总是很默契的在房间里哥哥看书,她就听那张唱诗班的cd。后来哥哥毅然不顾家里反对,离开家去上大学了,只把那张cd唱片留给她。
从此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爸爸因为不够人手需要她去到废料场去挑拣废铁。他爸爸感觉一点都不疼惜家里人,每次他们谁受伤了都不会关心一下,只是冷冷淡淡的说自己回去,你们的妈妈会处理的。
最要命的是她还有个暴力倾向的哥哥,肖恩。多次被哥哥家暴后,就算妈妈在场也只是视而不见,甚至总是为哥哥的暴力找借口。
后来在肖恩暴打塔拉时,无意中被偶然出现的哥哥泰勒看见了,于是泰勒开始鼓励塔拉去上学。塔拉听了哥哥的话,努力考上了大学,那年她17岁。
父亲讨厌她去上大学,假期间不断找各种理由虐她,想让他放弃读书,重新回到家里废料场上帮干活。
可是塔拉已经接触到更多的知识,知道很多以前父亲说的话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臆想症。父亲曾说的那个兰迪一家的故事也是他臆想的:在她很小的时候,他告诉家人说兰迪一家就是因为不让孩子上学,结果被政府给杀害在家里了。还主张全家要为以后做准备。说他们家随时会是政府攻击的对象。
这个谎言直到塔拉去读大学在某一次机遇下才得知,原来这都是父亲搞错了。政府之所以会围攻兰迪一家并非是因为他们不上学。而是怀疑他们与暴力分子有关才监视的,杀害则只是意外……
随着她获得越来越多知识,接受越高的教育后,她发现自己和家里人产生了不可逾越的距离。她爱她的家人但又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孤独,无助,怀疑,质疑,甚至对家里人咆哮。她没有办法原谅父亲。
但这都是逃避的表现!最后他们一家人几乎都和塔拉决裂了。都认为她背叛了上帝,背叛了家里。经过不断的挣扎后塔拉接受了这种状态,不再逃避。她接受了过去的自己,接受了他们的孤立。拼尽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直到写这本书时,父母依然没有和她和好。塔拉拿到博士学位后曾约过几次妈妈出来但不想见爸爸,每次妈妈回复都说:妻子从来不到丈夫不受欢迎的地方去,我是不会参与这种明目张胆的不敬行为的。
愚昧的一味信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固执,偏见,零容忍态度的父母深深伤害着孩子。我不知道后边塔拉和他的家里人还会有什么故事。
豆瓣上有网友说为什么塔拉不直接一走了之,决绝的断舍离呢?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许这是轻而易举的决定,但我们不是当事人。无论如何我们都体会不到其中滋味。
塔拉能从中走到今天这么有成就,的确离不开教育。如果不是去上学了,她将永远按照他爸爸的臆想去做,天天为世界末日做粮食储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