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刚看完《流浪地球》,感受两个字:惊喜!
可以肯定的说,本片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之作。无论是天体物理学的逻辑设计还是唯美的画面效果,绝不亚于西方科幻大片。吴京,作为零片酬的“客串演员”,可能又要创造一次票房奇迹,并且完全刷新中国科幻电影在国际地位中“零存在感”的历史。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任何完美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缺陷。如果是人事方面或者时间轴方面(例如太阳的衰变是50亿年以后的事情,而本片中却发生在距离我们仅隔一代人的时代。)的瑕疵,则完全不必讨论,毕竟是科幻。然而《流浪地球》的缺陷却出在了天地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上,会对观众的科学价值观产生误导。
什么是科幻?科,就是现有的科学技术。幻,则是在已有的科学基础上逻辑推演出来的未来科学现象。这个推演,必须严谨。毕竟一部电影除了娱乐大众,还要承担一定的教育使命。
现将相公我对观看《流浪地球》之后总结的四大科学缺陷罗列一下,仅供玩味:
一、恒星衰变之后,地表温度为什么不变?
我们都知道,恒星的生命是一个时间尺度达百亿年之久的演变过程。太阳现在是中年期,也就是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恒星的衰老,是一个先大后小的过程。衰变初期首先是因为氢聚变而产生体积膨胀,当聚变结束后,引力抵抗效应消失,因重力作用就会坍缩,最后变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大一些的可能会形成黑洞。
《流浪地球》之所以流浪,就是面临着太阳衰变的开始,也就是膨胀。据推测太阳膨胀到最后可能会到达地球轨道。也就是离我们越来越近。当一个距离地球1.5亿公里的火球因为体积增大而不断接近地球,那么势必地球温度也会大大增加,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水患泛滥。而电影中这些现象,包括太阳变大的现象都没有解释或者完美的展示出来。实际上,影片刚一开始当得知地球要离家出走的原因之后,本相公是很想仔细看看膨胀的太阳到底长什么样的?有点小遗憾!
二、地球停止自转不可能保持圆形。
星球之所以是圆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万有引力和自转产生向心力,才始终保持圆形。这就好比是制作陶器,你没有个匀速转动的设备,光靠手捏是不可能圆的如此像个球。地球以1670公里/小时速度自转,虽然地球是岩石星球,但表面有70%以上的海水。岩石可以停止自转,但是海水和大气层不会。一旦自转停下来,海水和大气以及地球表面的人会继续以自转速度在地球表面疯狂飞驰。届时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引发全球风暴、火灾、地震及海啸。结果必然导致昆仑倒悬、江河横溢、城市毁灭、人或为鱼鳖。场面绝不亚于科幻大片《2012》。待灾难平息,已不是球形。而《流浪地球》仅仅展示了海水泛滥的中级伤害。
三、《流浪地球》忘了自己的伴侣!
本片最大的问题是从始至终没有月球啥事。这就好比是老公要出远门,给老婆连个招呼都不打,于情于理不合适。
地月关系,绝非现代科技所能完全参透。即使以现在的科技去解释,你地球要离开太阳家族,不可能不去关照一下距离自己仅仅只有38万公里的伴侣——月球。
按照爱因斯坦时空扭曲的理论解释,地球走到哪里,月球会跟到哪里。因为月球处在被地球重力扭曲的时空凹槽里。比如你折一只纸船放在湖水里,遇到漩涡就会在其周围旋转,不会离开。漩涡走到哪里,纸船就跟到哪里。地球就是漩涡,而月球就是纸船。
如果剧情稍微调整一下,带着月球一起走(当然实际上你不带她,“现实中”她也会跟着走,不离不弃),至少还能在穿越柯伊伯带和奥尔特星云的时候,替地球挡一下小行星撞击。纵使跟不了多远,最起码在借助木星引力弹弓效应为地球加速度的时候,当月球运行到地木之间时,在月球上提前设置好火种,让其撞击木星引发氢氧爆燃,也不至于让刘培强去壮烈赴死。
四、画面缺一套地下人造生态系统。
4.2光年距离,2500年的旅程(影片大概隐喻的目的地是比邻星),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现在,如此长的时间尺度,《流浪地球》的表面肯定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必须有一整套完备的地下生态系统(人造阳光、水、空气及农田,还要有基础完善的生产设施)。
如果仅靠食物和水源的储备来维系旅途生活所需,估计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就全民嗝屁了。换言之,《流浪地球》的流浪过程,也是后世2500年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新常态。所以穷家富路,这个一定要有!
以上是本相公对《流浪地球》的观后感,水平有限,目光短浅,不足之处敬请纠正,但别喷······
另外,任何作品都有缺点。《流浪地球》虽有缺点,但并不影响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佳作的地位。若要让本相公为此片打分,9.6分必须的必。
衷心的希望中国科幻电影,从《流浪地球》开始,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