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的习惯:反脆弱教育》:“没事吧”比“没事吗”更有力量

《父母的习惯:反脆弱教育》:“没事吧”比“没事吗”更有力量

作者: 乐乐成长书架 | 来源:发表于2023-08-25 19:31 被阅读0次

    一位教育实践家曾经说过,养育孩子需要用心,需要关爱,更需要技巧。确实如此,只要运用一点技巧,就会给孩子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影响,比如调整与孩子的对话方式。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吧。

    小孩子在奔跑中摔倒后,不同的妈妈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有的妈妈赶紧跑到孩子跟前扶起孩子;

    有的妈妈开始责骂孩子“都跟你说了这样很危险,怎么不听话呢";

    还有的妈妈则站在一旁等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当然,妈妈对孩子的爱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如果妈妈不了解应对孩子的方法,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回应。简单的一句询问也会体现出巨大的差距。即使询问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着想,如果询问方式不恰当,也有可能摧毁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毅力的嫩芽。

    很多妈妈一看到孩于摔倒在地就立刻一边扶起孩子一边关切地询问:“疼不疼?没事吗?”当孩子无精打采地从学校或者 外面回到家时,还没等孩子开口,妈妈就开始关切地追问:“出什么事了?是哪里不舒服吗?”

    往往就是妈妈的这种关心和询问,让孩子原本打算自己默默承受的决心动摇。“肯定很疼吧?”“没事吗?”“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这些关切的话语仿佛一一击中了孩子内心的软肋,让他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委屈,不禁号啕大哭起来。

    这种让对方在语言引导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心理治疗中被称作“对话心理治疗”。

    还有一种治疗法是通过心理暗示起到治疗作用,即“安慰剂效应”。例如,医生会给某些失眠患者开一些既不含毒也不含任何药物成分的模拟药物,并告诉他们“服用这个药就能睡得很香”,最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对医生表示感谢,说吃了药以后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

    其实,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摔倒之后可能自己并不觉得有多疼,但听到父母问“没事吗?不疼吗”之类的话语,就会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很疼。原本打算自己忍一忍,被父母一问,内心反而变脆弱了,在孩子哭诉自己摔疼之后,有的父母还会心疼地给他们买糖果等以示安慰,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太“划算”了。即便不疼,孩子也会因为有好处可得而说自己摔疼了。

    由此可见、当孩子面临困难处境时,最为明智的做法不是问孩子“没事吗”,而是对孩子说“没事吧”,这会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听到爸爸妈妈这样的询问,孩子会很自然地回应“嗯,我没事”,努力承受这种不太舒服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一些同情的话,而是应该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十分确信他们可以直面困难并加以克服,绝不会逃避。这其实也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即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办法,但父母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而非同情的话,可以让孩子明白,忍耐并尽力克服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自己应当做到的事情。

    虽然只是一句“没事吧”,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和信赖——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习惯:反脆弱教育》:“没事吧”比“没事吗”更有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cb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