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慧姝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情十分简单,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叔父,用药毒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窃取了王位并娶原王后为妻。哈姆雷特受先父亡灵嘱托,誓报弑父之仇,但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沉思之中,一次次错失良机,最终,当戏剧的帷幕将要落下之时,几乎所有与之有牵连的人,都失去了生命,似乎是回应了第三幕第三场的那些话:“君王的薨逝不仅是个人的死亡,它像一个漩涡一样,凡是在它近旁的东西,都要被它卷去同归于尽……”
鲁迅先生曾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如此多鲜活生命的消逝,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确是悲剧。
然而,也有人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由于哈姆雷特性格上的犹疑不决所致。哈姆雷特的三分怯懦、一分智慧、性格的迟疑、行为的延宕,导致复仇行动一直未能进行,就连哈姆雷特亡父的幽灵,也要再次出现,来磨砺他日渐蹉跎下去的决心。
你看,哈姆雷特为自己的怯懦找了理由,他想,万一他看到的幽灵是魔鬼的化身,看准了他的柔弱与忧郁,要引诱他走上沉沦之路呢?因此,他决定让伶人表演一出《捕鼠机》,用完全类似的情节,来试验国王的反应。结果无需赘言,一个再铁石心肠的人,也无法在舞台上事实的冲击之下,置若罔闻,灵魂中的罪恶冲击着国王,让国王无法继续看戏,转而去祷告,祈求上天对他罪恶的宽宥。而此刻,本该是哈姆雷特的最佳行动时机,但哈姆雷特又一次错失了,他想,祈祷的人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若在此时下手,天国的路是开放的,无异于把一个罪恶的灵魂送入了天堂,因此,哈姆雷特决定放弃。读到此,读者的心也随着哈姆雷特的或疯狂、或理性、或迟疑、或审慎而反复波动着,或认同、或批评、或同情、或无奈……
那么,难道《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要揭示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吗? 哈姆雷特的这种犹疑、审慎、沉思、延缓,究竟是他内在的性格缺陷,还是另有成因?
哈姆雷特说:“倘不是因为我有了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的。”(第二幕第二场)
哈姆雷特对自己的评价:“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还有那么多的罪恶,连我的思想里也容乃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第三幕第一场)
一个绝非燕雀而是有鸿鹄之志的人,一个有仇必报、富于野心、骄傲自矜的人,是噩梦改变了他。究竟是怎样的噩梦?复仇是他的噩梦吗?因为缺乏血性,踌躇犹豫,无法完成复仇使命,而视复仇为噩梦吗?不,哈姆雷特绝非缺乏血性之人。
在王后的寝宫里,哈姆雷特一剑刺穿了帷幕,刺死了帷幕后面偷听的大臣,他并未因此而胆颤心惊,而是冷静地把尸体拖到隔壁,他自认为他的这一行为虽有过咎,但也使他成为了代天行刑的使者。
在奥菲利亚下葬的墓地,奥菲利亚的哥哥跳入正在覆土的墓中,要与她再拥抱一次。这一举动激怒了哈姆雷特,他也跳入墓中,要与奥菲利亚的哥哥决斗,因为哈姆雷特认为:“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
那究竟是怎样的噩梦?
哈姆雷特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想!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二幕第二场)
在文艺复兴的思潮之下,人文主义的理想之中,人性光环的不断放大,上帝信仰的渐渐动摇,怀抱着这种人文主义理想的哈姆雷特是一个热情奔放、血性方刚的少年,然而这样的少年,却必须承担起一个为父报仇的使命。
在为父报仇的誓言之下,在行动正义性的找寻之中,在不断的沉思之中,哈姆雷特的双眼被虚假与伪装充满,他称世界为“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丹麦是一间最坏的囚室。”
人性的光环在现实之中不断被玷污,尤其围绕着至高的王权,人性之中的丑陋与罪恶被放大到无以复加,哈姆雷特所秉持的人文主义理想备受打击,他开始怀疑人性,怀疑一切,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他是一个清醒的人,看到了发生在丹麦王室光鲜外表之下的一切虚假和伪善。他的内心独白,是把他的内心说给读者听,也是暂离他所处的丹麦王室,和读者观众站在一起,和读者观众一起看他的处境,看他所生活的虚假世界,看他内心的挣扎。
他要复仇的对象,表面上看,是一个篡位的国王,实质上,是人们的正义廉耻之心的逐渐丧失,对于篡位等非正义事件的漠不关心,以及附庸权贵、追求表面正常的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他的复仇行动所指向的,并非仅仅是杀死一个篡位的国王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这个颠倒的世界之中,唤醒沉睡麻痹的灵魂,重整乾坤。因此,他要采用的复仇方式,也绝非凭借一时血性而起的蛮力,而是要以正义的方式实现。
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唯有用他自己的死亡才能实现……
因此,哈姆雷特是在深渊之前徘徊。哈姆雷特难以抉择的,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一切,生存还是毁灭,如同两极,不断撕裂着他,不断拷问着他的灵魂,这是他的噩梦,是这样的噩梦一直蹉跎着他的决心,延宕着他的行动。
最后,哈姆雷特刺死了国王,报了父仇,但也是在他的生命行将结束,再不行动就没有时间的情况之下。因此这样的复仇,并非是他的主动选择,而是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也是他思想上的苦苦思索与探寻之路。“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第三幕第二场)哈姆雷特的七次内心独白,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中把人性放置在圣洁美丽光环之下的质疑,是上帝信仰渐渐动摇之后的怀疑论立场之下的人生意义的缺失。哈姆雷特未能离开人生存状态中的悖论性冲突、未能离开徘徊的漩涡、未能有直视深渊的勇气,也是那个时代以及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