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朔说:如果人人都得追明星,我就追阿城

王朔说:如果人人都得追明星,我就追阿城

作者: 必读书单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15:37 被阅读48次

藏书馆APP| 100万册经典图书免费借阅

你想看的 都在这里

都说文人相轻,但过半的中国作家都曾对阿城的花式称赞过:

刘震云:“中国能拿诺奖的作家不少,但钟阿城只有一个。”


王朔:“北京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


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陈丹青说:“北京这里出了很多伟大的作家,比如写《骆驼祥子》的老舍,但若要我在两人中选一位,我选阿城。“


黄章晋:“阿城的文字,在中国作家里面是最俭省、凝练的,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境界。”


种种如是,不一而足。


30年前,阿城的小说“三王”如惊鸿出世,名动一时。那时候文学批评家以为是奇人临世

“《棋王》,《树王》,《孩子王》一出,吓傻了一帮人,不用琢磨,这基因(知识结构不一样)看着就好,没辙,只有鼓掌。”


阿城的小说带着一种回归传统笔记小说的古意,像一阵清新的风让人舒坦。不仅在大陆引起轰动,港台海外的圈子也惊呼:“久违的中周正韵又回来了。

这种韵味来自阿城卓越的遣词造句的才能,阿城非常懂得中国词语的内在韵律。

作家止庵曾说过阿城是第一个让自己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他开辟了中文动词的又一境界,是这门语言的功臣。

阿城小说语言,短小劲道,字字如珠,雅俗相间的语言风格自成一家。

《棋王》中王一生的吃相经典片段: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


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雅,主要体现在少主语,多用文言书面语和精炼单字的大量使用。另一方面,阿城通过运用大量口语词和白描手法,在营造“俗”的表象背后,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

老齐、老吴和老孙,都去捣粪干。


老孙捣得很认真,居然在干校的大喇叭里被表扬了一句。


老吴和老齐,决心更认真。先用石头把粪干砸裂,再砸,粪干成了小块。再砸,粪干由黑变赭。再砸,由赭变黄,变金黄,变象牙白,呈短纤维状,轻轻的,软软的,有一股热热的干草香气,像肉松。


起风了,突然间就很大。


粪都在天上。


老齐,老吴,老孙,猪,狗 ,都望着天上。他们觉得,好久没有抬头看过什么了。


——《大风》中的捣屎片段


阿城的文字极为洗练,几乎不用形容词等 , 力图避免文字及事物质感的被遮蔽。 

大概是因为经历过文革,他的小说的题材多为知青生活和日常民俗,但阿城以极为个性化的方式处理着人们共有的记忆。那些黝黑的历史记忆,在他的笔下升腾出一股暖意和喜剧式的声调,那段枯寂的岁月里,也有普通人的智性在闪烁。

他的杂文集《遍地风流》写世间万态,把世界不动声色的摊开给你。书里全是小写的人,与风、树、牛、马、狗一样生活在天地间,没有立意,没有情绪,只有有趣有情之分。在他身上明清文人的淡定,士大夫的趣味都有,全不像经历过“文革”的人的样子。

《闲话闲说》是一部谈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杂谈集子,以人文视角闲聊自在自为的世俗世界。

阿城在90年代左右,就不再写小说了,他行踪飘忽,大隐隐于市。除了小说家的身份,阿城还是个难以被话语描述的文艺复兴人,他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阿城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和杂家,他既能画画、拍照,也写小说、随笔、编电影剧本,还有会打家具、组装汽车,织布,烹调等手艺,这些技艺并非蜻蜓点水地学点皮毛,而是都达到了职业水准,可以养活自己的程度。


“他到店里买本书,弄一堆零件,在他家楼下,一块块装上,自个喷漆。我亲眼所见,红色敞蓬古董车,阿城坐在里面端着一烟斗,跟大仙似的。这是一般人能干的事吗?”

——王朔


阿城复杂的知识结构来源于他的人生经验。

阿城生于1949年,他的父亲是中国电影界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钟惦棐先生,是全国最早被打倒的著名右派之一。


阿城“黑五类”的出身让他变成了一个社会的边缘人,少年时,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和古玩店是他的文学启蒙地。因从小读的是旧书,所以知识构成与他人便有所区分。

17岁时,由于出身不好,阿城只能知青下乡,这一去就是十一年。辗转在内蒙,山西,云南等地上山伐木,下地种田,掏粪运动,遭受了不少磨难。

后来,钟阿城的父亲钟惦棐将要被平反时,对阿城说:“咱们是朋友了。


但阿城以一个朋友的立场,说出一个儿子的看法: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这三十年就白过了,作为一个人,你已经肯定了你自己,无须别人再来判断。要是判断的权力在别人手里,今天肯定你,明天还可以否定你。另外,我很感激你在政治上的变故,它使我依靠自己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定力,虽然这二十多年对你来说是残酷的。

阿城回到北京后发表了“三王”,引起了文坛巨大的反响。但比起名气,阿城更关注的是安身立命,养家糊口。


1986年,阿城去了美国,他发现美国不是人情社会,不需要认识人,就能找到活儿,比北京好活。于是阿城就留下了。他在美国给人刷过墙,送过外卖,教钢琴,倒卖汽车,攒够钱就满世界溜达。

他对名气非常从容,甚至不为所动:

“人生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前半生的坎坷流离,让他生出对人生的从容:"我知道什么是底线。无非是,如果现在天下又乱了,我又回去种地去,不就是这样吗?没有什么可怕的。而我是有受得了的苦,有享得了的福。"

或许这也是阿城的生活态度,王朔曾评价道:“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他对创作没有很重的执念,不强求。这种态度以世俗眼光看来似乎懒散,但对于阿城本人而言,这是他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他对文字的尊重吧。

相关文章

  • 王朔说:如果人人都得追明星,我就追阿城

    藏书馆APP| 100万册经典图书免费借阅 你想看的 都在这里 都说文人相轻,但过半的中国作家都曾对阿城的花式称赞...

  • 阿城

    最近有点迷阿城。 迷的起点是看到王朔说的一句话,如果必须追星,我一定追阿城,借着对王朔的偏爱,进而对阿城产生了极大...

  • 读《孩子王》,发现那些有关写作的真谛

    王朔平素恃才傲物,轻易不把哪位同行放在眼里,但是他却说,“若是每个人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评价竟如此之高,可见阿...

  • 躺在精神科沙发上的,除了病人,还有一匹马,一条鳄鱼

    本文是阿城的文章——《爱情与化学》——读后感。 先说点背景。就目前的共识来说,阿城与王小波、王朔并成为『二王一城』...

  • 永远的王

    被公认为“作家中的作家”的阿城,原名钟阿城。能得到一众大佬,这么高的评价,并非浪得虚名。 王朔评价阿城时说:“这可...

  • 几个人

    几个人 徐炎本 阿城钟阿城 冯唐 王朔 王小波 如果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填满我内心的空虚的话,我认为是书籍里的深度与...

  • 只想吐槽吐槽

    我想我以后不要再去追寻哪个明星了,好多明星都是表面光彩,内心还是一样的匮乏! 如果要追就追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当作...

  • 《遍地风流》---荒诞年代里阿城写过的那些好句子

    最近在看阿城的《遍地风流》。王朔曾经说过,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抬高我了。北京这地...

  • “识了字,还是文盲”|《孩子王》读后随感

    01 阿城其人 在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里,梁文道曾说,“诸位听说过阿城吗?要是没听过,那可就终生抱憾了。” 王朔...

  • 什么会让我放弃一个人

    如果我这次四级裸考能过就追他 如果下个月太原会有流星雨就追他 如果浙江明天下大雪我就追他 当我把追他寄托在这些事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朔说:如果人人都得追明星,我就追阿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ev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