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没这感觉的,就对了;有这感觉的,就更对了。
这几日,不像本来的我,说得有点多了,多得直摆手,却又拍手。其实呢,比较来说,多也不多,少也不少,这一来二去的说说话,聊心,也正常。哪有见面不说话的呢?何况是这么友好。
理是这么个理,话却不是这么个话。虽然聊天很随和,很亲切,不受什么限制,自由,自在,这是很难得的,而且聊的内容都是很有质感的,在人性与品德之间。然而,语言是很有局限的,再怎么的和谐,也难逃过灵魂的偏差。
事实上,普通聊天少有灵魂参与,即算参与,也不会那么全部参与,不是别的,而是无形的太难合拍了。在有形中,这种聊天是普遍普通的方式,有一说叫事实胜于雄辩嘛,一旦无形的太多,就让人感觉有些太虚幻了,不真实,不近常理,不近常情。其实,懂得的都懂,有形是昨天的无形,无形是明天的有形。
人是不同等级的,哪怕等同一二,也难十全十等。而人和事,只有在圆融思维中,才有可能在微笑中同呼吸,共享对错,不谋而合,同频共振,不用太多言语就可意会,意会有形,更意会无形。
基如此,回到开始说的聊天中,说到聊了很多。聊后,让人感觉到由于话太多,由里及外,由局部到全部,由简单到复杂,由善到恶,由恶到善,这样正正反反、远远近近的聊,整个过程聊得全面,聊得开,分析到位,而事实上呢,到位的是话题,不到位的是理解。不难看出,相互需要解释,才能更懂得,却依然难懂得,所以“一说就错”,是很哲性的语言。
二
那么,如何做到聊天更融洽呢?
我们都可能成为以上这个我,成为和我聊天的这个好友,这是常见的生活现象。
要想做到聊天更融洽,除了有没有强大不强大的知识储备外,都应具备一种强大的共情能力,这种共情不一定是知识同频,而是另一种强大至上的共情能力——是心态,是行动,是互相学习,互相带动成长,取长补短,求同存异,都有强大的信仰——学习中提升,让向下兼容,向上学习,成为共同的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有了这种心态和行动,何愁不融洽呢?这样一来,我们就会从聊天中,在有形和无形中,共同穿越到一定的高度,走向越来越少的“错”,让“一说就错”变成“一说就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