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百度论坛上,突然看到这样一条言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看红楼梦,不懂红楼梦,不被红楼梦所感动,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突然想到要是不快把这部书推荐给经常给我们支持的读者朋友岂不也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同许多人一样,先前我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红楼梦,直到大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部书,当时的震撼和惊讶简直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我想先说说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看法,以前总认为诸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之类的外国小说有多了不起,有些文化自卑心理,第一次知道我们中国的小说竟可以毫不逊色于那些欧美大家之作,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近几年《时代周刊》百部最佳小说评选榜屡屡将《红楼梦》列为第一位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从对其中人物的喜爱程度来说,宝玉是排在首位的,其次是黛玉、探春,再是晴雯、宝钗。宝玉叛逆、痴情、并富有同情心,黛玉才华出众、聪慧、敏感深情,探春有担当、知大义、明事理,晴雯性格率真、热情直爽、具有反抗精神,宝钗外表冷漠、而内心炽热、为人处事圆滑、做事细致周到。前八十回最大的特点,就是创立了像宝玉、黛玉、探春、晴雯等一个个让人动情并无法忘怀的人物,让所有的读者都能从书中寻觅到自己的身影,就好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黛玉、一个自己的宝钗,一座深情的红楼,一个难解的梦。
而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差异”就比较大了,这里主要指情节前后的不一致、不连贯。纵观前八十回,作者从将自己比作陶潜、嵇康等隐士开始,到后面在林黛玉与史湘云的斗诗中,早已隐现出一种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曹雪芹先生经历了由荣华富贵到落魄贫穷这样的人生起伏,对社会、对当时他所处的坏境其实都有着非同常人的承受和理解,所以,如果是曹雪芹来写最后四十回,情节可能会大不相同。后四十回最大与前八十会最大的差异就是,宝玉的叛逆和深情不见了,宝玉变得“听话”了,失去反抗意识。黛玉的灵气、贾母的智慧、凤姐的霸道刁蛮、宝钗的心机不见了,黛玉与宝玉之间的默契、贾母对黛玉的喜爱也不见了。我们说喜欢黛玉这个人物,除去她自身的容貌与气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的智慧、她的才华、她对爱情的纯粹。失去了这样的特点,其实黛玉已与常人无异,这导致在前八十回中与宝钗争锋相斗并经常处于上风的黛玉在后四十回中都落在了下风,这是“差异”之一。
有人会说,这是王夫人的缘故,王夫人的性格注定她更喜欢宝钗这个“儿媳妇”,先前不就有王夫人喜欢袭人而强行把晴雯赶出去的例子吗?
但晴雯毕竟是个丫头,而宝玉对黛玉的痴情,贾府几乎人人皆知。所以我想,王夫人若是对黛玉与宝玉之间互生情愫心存芥蒂,应该会在他们到了谈婚论嫁这个年纪之前就进行阻隔。
“差异”之二就是到宝玉与宝钗成亲的时候,贾母还尚在人世,也就是说最大的掌权者仍是贾母,贾母是那样喜欢黛玉,所以我认为贾母不可能在知道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之间的情意后还棒打鸳鸯,狠心去拆散她们,这里显然有违常理。
再说说最后的结局“兰桂齐芳”,也就是想说贾府在被抄家后若干年后还能兴起。而现实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失去了“元妃”这把政治保护伞的庇护,贾府还有兴起的可能吗,不过是后四十回的作者自我安慰罢了;再者我认为曹雪芹先生本人经历在从繁华到落魄的人生历程,对于“官权”、“金钱”这种东西实际早已看谈,这在开头的《好了歌》也有体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我想,这就是曹雪芹先生晚年时对于这个人情冷暖、世事无常的世界最真切的感悟!所以最后的结局除了与开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铺垫的结局有冲突之外,更背离了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的本意,这是“差异”之三。
即便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有一些“差异”,可以说是文笔和情节设计都有一些差距,但总体来说,红楼梦仍是一部值得大家一读的书。最后用最近看到的一句很精妙的话送给大家,同时希望大家珍惜当下,闲暇时间能读一读红楼,大笑。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光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