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投资人会从以下十个维度来考察。
创业者也可以对照项目做个自我诊断,这样可以避免在初期走弯路。
第一,项目前景。
除了前面提的“市场规模要大”这个简单的前提以外,还要看项目的主要业务本身有没有前景。现在很多互联网项目都嫁接在免费模式上,外加增值服务或者未来的延伸业务。但对投资人来说,这些延伸业务现在是无法证伪的。客观上,十年前你也预计不到QQ会做现在的这些业务。
所以,你的主干业务是最重要的。比如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创业者说,要直接把硬件免费,做增值服务去收费。这个设想很大胆,但估计十个投资人九个会被吓走,因为它颠覆得有点太大了。再怎么智能,主干业务还是硬件,而硬件是有成本的,你可以零毛利或者负毛利,但完全免费,就会把整个行业的规则颠覆了。当然,完全免费也未必不可能,比如一些B2B的应用商做免费硬件还有一定可行性,因为B2B和B2C在经营上存在差异。但是,如果你是做B2C的,上来就说智能硬件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投资人就会有一些疑问。
第二,商业模式。
你需要考虑商业模式是否有改良、有升级、有创新。商业模式的变革总结起来有两种:第一种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第二种是改良式的商业模式。这两种商业模式没有孰优孰劣,只是大家在分析自己业务的时候,要想一想你是哪一种。不同种类的商业模式,针对的投资人是不一样的,与投资人沟通的时候方向选择也不一样。
颠覆性的项目,作为一种可以逼死竞争对手、逼疯自己的商业模式,它是所有主流美元VC投资人特别想遇到的项目。但是这种颠覆式项目,客观上比例少之又少。所以,不管在海内还是海外,能找到的参照系都不多。比如很多颠覆性项目在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你把它复制到中国,就不一定是颠覆性项目了。真正的颠覆性项目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在海外都没出现过。虽然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商业模式都万变不离其宗,但颠覆性项目至少你第一眼看上去就与现有的做法不一样,它真的非常少见。
比如阿里巴巴,即使在美国也找不到跟它接近的项目。它能形成如此完善的自我循环系统,甚至形成一个小王国式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绝对是马云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它还在演进。尽管很多人对它有不同的解读,但这个商业模式确实是颠覆性的。
再比如小米这类的品牌电商,客观上说在美国有类似的项目,但都没做得那么成功,在中国却诞生了一批这样的企业。虽然大家都在创业的路上,但至少它的商业模式是有一定颠覆性的。
对投资人来说,这类项目是很难判断的。大家现在都觉得小米做得很成功,很厉害,但当时的资本市场与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要是能在A轮拿500万美金已经很厉害了,而现在如果A轮拿500万美金就会觉得挺一般的。2009、2010年的时候,智能硬件对手机的影响还没达到现在这个深度,大家对手机的认识也没那么深。投资的时候翻来覆去找历史上的案例做印证,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觉得小米和苹果有点像,但又不同,苹果的系统是封闭的,不是带有用户互动型的商业模式。因为找不到案例可以对比,所以每一轮小米的投资人都非常痛苦,每次都得带着大胆假设的前提给钱。当然,这种情况下,风险和收益也是成正比的。
如果你有这类项目,首先个人魅力要比较强,不然想说服一个有经验的投资人很难。然后,这个项目上来就得高举高打,对投资人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需求就比较高,不然的话可能一上来就没法做。
改良式的项目,对于投资者来说,显得更为现实,因为绝大部分创业者还没到颠覆的程度。传统业务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做升级换代,这类项目更容易操作,也更有把握。在现有的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升级,也相对容易一些。
商业模式还有短期型和长期型的问题。很多业务就是个生意,没有好坏之分,但都带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有些业务可能在两三年内很红火,但过了这个阶段就被淘汰了;有些业务是靠合同或订单的,拿到个大单可以吃一两年,也可能一两年也拿不到大单;还有些业务非常依赖于一两个客户……这些业务都属于短期型业务的范畴。这类项目,作为创业者要考虑:第一,怎么让投资人相信你可以在两三年内做好;第二,想清楚两三年以后怎么办。这类项目就不太适合比较挑剔的美元投资人了。
长期型业务就相对好一些,因为投资人喜欢的业务不是那种暴涨暴跌的业务。虽然现在市场发展很快,很多业务都以每年200%、300%,甚至1000%的速度增长,但是变成长周期来看,投资人最喜欢的是每年都稳步增长、不要带有过多波动性的业务。看一下中概股上市公司,股票走势好的企业,财报都是拉了一条比较不错的上扬曲线,而不是暴涨暴跌式的。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融资而有拔苗助长的情况。我们希望,如果你志存高远,带有梦想,一定要把生意在中期、长期的发展路径上做规划,要做深入的思考。
第三,竞争环境。
投资人与创业者第一次见面,如果把团队的问题解决了,那么第二次见面,投资人是想把项目往前推进的,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会谈竞争环境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资本是相对过剩的,这就导致在任何好的方向上,肯定会有很多家公司做,也肯定会有很多VC投。反过来说,一堆人投的行业,一般也是有机会的,因为这么多人精一样的投资人,大家都看好这个行业,机会肯定是存在的。所以,不要惧怕竞争,竞争可以激励大家升级业务,还可以让大家互相借鉴,都是非常好的。很少有一个大行业只有一家公司在做,所以竞争环境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客观上讲,无论对VC还是对创业者,竞争越激烈失败的概率就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找谈得特别好的项目来投,因为投资人和被投资方是互相信托的关系,双方的压力都很大。如果是赢家通吃的行业,会更容易诞生“独角兽”,但这种项目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或者需要注入更多资源,可能比一般的项目要多几倍。从VC的角度来讲,也是大赌大成。
赢家通吃的市场可遇不可求,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你要仔细分析清楚并和投资人沟通。未来的竞争,比如行业的变化、价格战、恶意的PR等很多极端情况都得考虑进去,然后与投资人做客观的分享。美元投资人有一点是很好的,他相对愿意支持梦想,愿意去赌一个大方向,特别是创业者本身很厉害的情况下,很多美元VC还是愿意支持的。但是,人民币基金就很难认可钱砸下去过两年都不一定有水漂这种事儿。
另外,还有的行业里会出现很多公司,大家都能做得很好,偶尔也能出个大公司。互联网教育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产生天然垄断的概率很低。或者说,在每个垂直领域都有专业的、特别深耕行业的公司存在,它们对行业特别了解,所以是有可能多元共存的。这类行业可能不用拼得你死我活,只需关注如何把自己做好,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循序渐进发展的一家公司。这也是一条路子。
第四,盈利前景。
企业领导者不了解财务肯定是不行的。你需要对每个月的现金流、收入、利润等有个了解和规划,没有利润的要有运营指标。好的CEO需要有很多综合素质,但有个特点是很重要的——对数字敏感。对数字不敏感的CEO成为一个好CEO的概率是不高的。尤其是互联网驱动的业务,要对数据特别了解,记忆力要好。问你一些核心数据,不管是日的、周的、月的,或者总公司的、母公司的、分公司的,都得记住。要不然怎么管那么多公司呢?对企业任何一个岗位也都要了解。而且,要对任何细节都烂熟于心。
我见过一个CEO,公司的每个人他都面试过。CEO要做到这种状态,对下属各种情况都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数字敏感,对状态敏感,用数字去说服投资人。投资人对项目的投资回报,要做最好和最差情况的分析,我非常希望听到两种极端情况的分析。当然,投资人会做一些评判,也会做出校正和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