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月共光辉人生百味人生旅途
“瑞士悖论":大学生少的富裕国家

“瑞士悖论":大学生少的富裕国家

作者: 老万文摘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15:57 被阅读7次

    文章转自19年7月12日的千秋视野微信号。

    1.jpg

    瑞士地处西欧中心,作为一个联邦制小国,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据相关资料,瑞士2014年的人均GDP为86605美元(约合人民币62万元),居于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和挪威。一些学者将其瞩目的经济实力、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归功子瑞士发达的高等教育;但仔细审视,却不难发现,瑞士高等教育和其经济表现之间并不存在正向关系。也就是说,有一个“瑞士悖论”:大学生少,国家却很富裕。这是为什么呢?

    大学是少数人的选择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现代职场需要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就业市场看重高等教育学历,年轻人挤破头想进入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府以取得进入名企或找到好工作的“通行证”。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瑞士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经合组织(OEcD)的最新数据显示,25岁以下的瑞士人中只有不到28%的人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在经合组织所调查的国家中数据最低。尽管大学入学率低的表现遭到了某些人的抨击,但是瑞士人自己,包括瑞士高等教育界却普遍对此不以为意。苏黎世大学校长迈克尔。亨特纳就公开表示:“我认为,为了参加工作而需要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就只需要这么多。”这表明,在瑞士,大多数的人即使不进入大学学习,仍然可以找到并且胜任很好的工作。

    对于很多发达国家而言,让年轻人进入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铸造其未来美好人生最好的乃至唯一的选择。而在瑞士,这不过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而已。这种选择的差异并不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才显露出来的。初中毕业以后,瑞士学生就会面临两条路径的选择:升人普通高中,还是入读职业中学。与其他很多国家的学生完全不同,在瑞士,初中毕业生的首选是职业中学。

    瑞士的职业学校从其传统的学徒制演化而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教育的责任,这也就是俗称的双轨制职业教育。进入职业学校,意味着学生们一方面要在学徒岗位上学习技能并在工作中实践,一方面还要在学校进行语言、数学等学术科目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得到一定的月薪来负担基本的生活费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学生月薪约为700~1300瑞郎(约合人民币4600~8500元)不等。不但能领到薪水,职业学校的学生们还能从中获取充分的工作经验,以便他们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在某些工作岗位上,相较于那些进入普通高中再升人大学、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同伴而言,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更具有求职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瑞士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性选择,这也许就是瑞士大学入学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家用不着都去挤上大学的独木桥。瑞士一位智库研究员马迭尔斯·安曼就表示:“我国很多人都认为,瑞士应该继续保持目前这种水平的大学入学率。瑞士如今这么发达,正是因为高等教育不是唯一的通道,而且拥有优质的职业教育。”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瑞士青少年的失业率只有8%,远远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12%的平均水平。中肯的评价是:瑞士这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并行不悖的教育体系是富有成效的,因此,大学入学率低并不代表他们在高等教育上的表现不好。对国家而言,瑞士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经济发展;对个人而言,职业教育也有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和较好的就业前景。所以,在瑞士,只有少数人选择读普通高中进而进入大学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对于国际教育界而言,大学毕业生相对缺乏却仍然富裕,这不失为一个“瑞士悖论”,令人惊诧不已;以至于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张夏准都用它来质疑“知识经济”这个概念了。“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强调人的智能。在这个概念的语义下,一个国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求劳动者不断进行学习,知识更新的加快也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要求。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是知识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也一直被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佳之地。所以通常认为大学的入学率同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瑞士障论”则引发了人们对这对关系的反思。张夏准认为,瑞士的表现表明,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细化了人才的分类,以便于未来的雇主进行挑选,而不是在真正意义上提供了更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和途径。

    在其他很多国家,很多大学既提供特定的职业培训,也致力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但在拥有9所应用技术大学和12所传统大学的瑞士,这两个任务却是被严格区分开来的。瑞士的应用技术大学被鼓励专注于应用研究,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不会得到奖励,而且,想要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必须先经过学徒制培训。亨特纳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徒正在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事实上,瑞士教育体系的宗旨就是让在职的学徒可以通过多种路径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当然了,如果就读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在此后改变了志向,也可以转到注重学术的传统大学。在瑞士,一位实习电工最终有可能成为电气工程教授。

    对此,很多学者会颇有微词: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一台经济机器上的齿轮,瑞士的高等教育体系看起来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亨特纳承认:“瑞士人因务实而闻名。”不过他也表示,因为在瑞士只有一小部分人上大学,所以和那些将上大学视为进入就业市场的关键途径的国家相比,瑞士高校在考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问题上压力反而更小。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大学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并不仅仅因为瑞士职业教育的高表现,还因为学生们的求职和求学通道非常灵活和多元。
    在瑞士,无论是初中升高中阶段,还是高中升大学阶段,抑或是求职阶段,没有哪个阶段的选择意味着人生绝对无法逾越的分水岭。瑞士人有很多调整人生选择的机会,而且这种调整也并不需要他们付出过高的代价。虽然瑞士奉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教育途径,但这并不是两条完全平行的轨道,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互交错的节点。

    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开始全职工作,也可以申请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技术大学(为了在应用技术大学攻读学士学位,申请人也必须先完成学徒训练,所以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应用技术大学),进而还可以申请偏重学术的传统大学。普通高中的学生毕业之后既可以求职工作,也可以进入传统大学进行学习,或者在工作满一年以后申请应用技术大学。此后,学生还可以在传统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继续进行双向选择,而参加工作的人也仍然有多种途径重返学校接受高等教育。
    总之,瑞士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潜质和兴趣,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灵活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宽进严出的大学入学机制

    除了入学率低,瑞士高等教育体系还有另一个特点:除了医学院,其他大学不采用任何类型的入学选拔制度。学生只要通过了瑞士的高中会考(Matura),就可以选择申请进入任意一所大学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瑞士没有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但通过了高中会考并拿到毕业证书,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凭借证书直接进入高校学习。毕业证书持有人还必须根据各大学公布的招生计划和名额同时向多所大学的多个专业提交入学申请。大学会根据学生的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会增加一些考试以决定是否录取,所以大学在录取学生上也保有高度的自治权。为了保证公平性,这整个过程是透明并且接受监督的。

    理论上,瑞士的高中毕业生有权选择几乎任何大学里的任何课程项目,这也使得长期占据各大权威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列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成了世界精英大学中的一个“另类”。与其处于同一梯队的世界一流大学诸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率都很低,但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却以平等主义的准人条件、低廉的学费和一流的科研声誉而著称,没有激烈而严格的选拔考试。所以,比起其他国家的一流大学来,瑞士大学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在瑞士上大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选拔、选择会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比如,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课程或通过考试,就会随时面临退学的危险。在瑞士的大学完成学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经过一个学年,都会有一场标准严苛的考试,如果考试无法通过就会被淘汰,而且淘汰率高达40%一50%。不过,第一次被淘汰之后,学生们还有一次机会重修一年,或者是转专业。
    但是,若在学年考试中再度被淘汰,就不能再在大学里继续学习了。这种宽进严出的模式也使得学生在进行选择时不得不再三思量。如果不能保证自己在大学里完成学业,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职业学校或者找工作。

    瑞士高等教育之所以能顺利执行平等准人制度,也要归功于其整个教育体系的职业导向和中期分流(学生初中毕业时)。其分流制度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导向,注重对学生的主体部分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为社会各种职业提供大量实用人才。

    而瑞士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在其整体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具有教育分流功能,大抵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瑞士是个价值多元、充满包容性的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个人职业选择都会受到尊重和包容;
    其次,瑞士的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熟练的学徒工人,有需求就需要供给固目来满足,而瑞士的职业教育能够做到这一点;
    再次,学徒工人的工资和社会地位尚可,个人和家庭都能接受。

    总之,在瑞士,“成功”具有更广泛的定义,每一次分流更多的是意味着选择的差异,而并非地位或者是阶级的差异。

    瑞士合理的逐级分流机制使得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被引导进入职业学校学习,选择高中的学生是少数,进入大学的学生更是少数,这就意味着瑞士的高等教育资源即便是被平均分配也是充足的。没有大量的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资源也不需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来进行分配。这种分流机制使得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被提前缓解,对瑞士高等教育平等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保持和促进了瑞士整个教育体系的均衡性。这样的制度确实给每个孩子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也促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精英教育等概念的意涵进行反思。

    别的国家能复制吗

    瑞士的教育体系如此富有成效,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也可以复制呢?很难复制。因为这样的制度需要传统的奠基、国家制度的支持和经济实力的支撑。各国的国情差异巨大,所以这种复制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在瑞士教育体系中,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
    离开企业,瑞士的职业教育就无法承担起现在的功能。这些企业可以说是自愿参与到职业教育体系之中的。在某家公司接受培训的学徒,将来并不一定会留在这家公司工作,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些企业其实是在为其他公司或者说是在为全社会培养学徒。
    此外,企业不仅提供学徒培训,还支持学徒、职员的继续教育,他们认为学徒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起点,同时他们也认同系统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企业这样做并非完全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尊重本国学徒制的文化与传统。最后,行业协会也和企业一起,共同和职业学校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共同支撑和发展职业教育。

    瑞士的教育体系也深受国家联邦制结构的影响。联邦制结构确保了教育事业管理上的分权原则,联邦政府提供法律框架进行统领和监督,具体的管理事务由各州负责,大学也拥有充分的自治权。虽然瑞士的大学在各州分布并不均匀,但由于其招生计划均是面向全国的,因而保证了公平性。要维持那种人人进大学的可能和招生工作实际之间的微妙的平衡,这种制度结构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瑞士的国力允许其对高等教育进行很高的财政投入。如果想要复制瑞士的教育体系,将不得不像瑞士一样每年为每名大学生投入将近2800美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这比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高出约70%。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瑞士,大学入学尚未成为必不可少的中产阶级仪式。在英国或美国,普遍存在的观念是不上大学可能会让年轻人损失一些人生中宝贵的机会。而瑞士,无论在事实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不存在这种观念。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还可能比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瑞士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塞尔吉奥·埃尔莫蒂就是以当地银行学徒的身份开启他的职业生涯的。当然了,随着全球经济日渐融为一体,瑞士人也会受到来自国外的各种价值观的冲击。“我们看到,那些不习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移民家庭正在千方百计让他们的孩子上高中,以确保他们未来进入大学。”安曼如是说,“在很多国际化城市,如苏黎世,高中入学变得竞争越发激烈。”那么,有一天,“瑞士悖论”是不是也会土崩瓦解?

    (本文摘自《上海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瑞士悖论":大学生少的富裕国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km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