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昨今读思

昨今读思

作者: lsg003 | 来源:发表于2019-08-22 22:48 被阅读0次
    昨今读思 昨今读思

    一、5:50起床

    当一个人的三观确立之后,尤其是那种积极稳健的三观,做事无非是顺水推舟了。

    而三观连八字都没一撇时,做事就是忙乱无绪,成功只是泡影。

    做事,归根结底就是让你的个性开出一朵花来。大千世界,姹紫嫣红,什么样的花色、花香都可以独占一隅,都可以博得掌声;关键是你是什么花,你将为世界贡献何等花色、何样花香。

    反求诸己,这就是做人成事的根源。

    二、整理昨日天津之行所得书目资料。

    三、继续读日本黑岩祐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44-204)(全部完成)

    从桥本先生的跑题中大致也能感受到,桥本先生不单是一个注重横向拓展的人,对于某一事物,它本身就是个寻根究柢、用心细腻、不断纵向深入的人,这也包括如何对待自身的兴趣。

    要做教师,先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成年人。

    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丰富的色彩。

    桥本先生有11项兴趣:能乐谣曲(观传统歌舞剧)、短歌俳句(以五、七、五为律的十七音节短诗)、茶艺、制陶、绘画、摄影、旅游、读书、观剧、乡土玩具和时髦穿戴。对于桥本先生来说,兴趣就是其生活本身的象征,避之不谈,而对我们来说,也是理解桥本式国语教育可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先生的确特别爱打扮,且个性十足,一见之下很是招摇,但又我并不令人生厌。先生的衣服基本会有用色大胆的图案,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搭配理想。

    先生认为,人老如树枯,越老,越要以鲜艳的服装加以弥补。 “身心衰老无日不至,至少要以服装加以补偿,这也算是无法之法。”

    四、继续读李洁非《黑洞 弘光纪事》(210-242)

    骨子里,中国民众都不愿而且惧怕惹事,但这并不表示心中不藏有不满与怨恨。所谓“良民”,只产生于幸福、合理的社会;在严重不公平的社会中,本质上没有“良民”。之所以很多人保持着“良民”表象,没有一变而为“暴民”,不过是他们在忍气吞声与铤而走险之间进行的换算,如果得不偿失,大多数人都选择忍耐。显而易见,忍耐虽苦,却至性命无虞。

    不过,这以某种平衡未曾失去或被打破为前提,比如说统治秩序的存在。在好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有自觉遵守法度的意愿,他们认为,制度不仅对自己形成直接保障,即便是其中的某些限制,其实也是从反方向体现了自己的利益。相反,在劣坏的社会,如果人们尽力不触碰法度,通常不是出于拥戴和主动遵守,而是因为惧怕;一旦不必惧怕,法度便立刻显出可笑和空洞的样子,成为众人亟欲突围的对象。

    甲申国变后就出现了这一幕。崇祯死亡消息传开,一夜之间,京畿周遭立即“盗贼横生”。闯军占领北京的后期,军纪失控,抢淫频发,史家多有述载。但实际上,京城并非最乱的地域,真正乱的无法收拾的,是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省的广大乡村。这些地方,一时成为真空,法度荡然;无数介于一贫如洗与尚可挣扎、能忍与忍无可忍之间的民众,有如挣开束缚,趁机大行劫掠。如果说北京城内大顺军队将卒所为,尚属有组织的报复,则广邈乡间的情形,完全是无组织的混乱。平时隐忍压抑的乡民,此时一无所忌,纷纷变身为不曾加入起义军的自发乱民。可以说,在这一刻,没有庶民为崇祯之死如丧考妣,相反,倒被证明根本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

    乱民劫掠的对象,主要不是本地富户。后者一般蓄有家丁,庄园也筑有城堡,足以抵挡无组织的自发乱民。同时,中国乡村庞大严密的宗族关系,也发挥了令乱民“兔子不吃窝边草”的作用。因此,受害者多是因战乱而生的大量逃亡者。这些人中,有不少官吏、儒生和商人甚至王族,想象中往往携有浮财,是很好的洗劫对象——之所以说“想象中”,是因很多人仓皇而逃,实际不名一文。

    每当王朝周末,中国总有一段涣乱时光。其间,除严重的兵燹之厄,也有大量的民众滋扰现象。为什么?并非中国的人性较别处为劣,实在是役抑既深且久,平时无任何管道与途径,二三百年才等来一点点放纵的机会。换言之,王朝解体,便是小民集中宣泄之时。眼下大明的倒掉,遗老孤臣心如刀绞,而在刍荛之夫,却兴高采烈,因为秩序终于不在,天下终于大乱。

    一般认为,北人剽悍,南人柔弱。南人缺少北人那种孤注一掷、好勇斗狠的气质,比较懦弱,比较胆小,容易息事宁人。以此性格,不光慎于“举事”,连“从乱”也不大敢。

    同是中国人,为何南北两地对满清占领,反应悬殊?又为何身材孔武、性格亦更刚猛的北方民众帖然以从,而从体力到性格都偏弱的南人,反倒爆发了巨大抵抗能量?倘执着于民风论,对此,或许永远想不通。我后来体会到,事情当在别的层面,与民风无关。换言之,我们不把满清在北方进展顺利,视为北方民众怯懦的结果;也不认为南人在抗清中的奋不顾身表现,可以将历来的南人柔弱、北人剽悍这种看法加以颠倒。一般来讲,北人勇鸷,南方民风偏软,是客观特点。明清代际南北民众的表现,所以各反其常态,并非民风有变,而是别有原委。

    江阴以一弹丸小城,凭阎应元与陈明遇领导抵抗满清王牌军24万 ,坚持81天,致清军丧三王十八将,杀死7.5万清军。

    江阴人也损失惨重,城内死者9.7万,城外死者7.5万。

    其实江阴、嘉定早已降清,所抗清者实为削发一事。

    何谓文化?从赤身裸体到以兽皮遮羞,即是文化;从以兽皮遮羞到峨冠博带,更是文化。人体修饰的每一种变化,都是文化使然,也无不表征了文化差异。这样一想,我们也就明白冠服发式之不同,并非无关痛痒,的确标识着文化上的高卑美恶。故而,正如顾欢所说: “舍华效夷,义将安取”,作为当时自居“天下”最高等文化的华族来说,变易服制,何啻奇耻大辱。幸好过往“诸夷”不大懂得中国人这种心思,对自身文化上的“卑微”亦浑然不觉;这样,中国总算没有提前发生为了头发而血流成河的惨剧,曲阜孔家也才得以“三千年未之有改”。此时不然,越过山海关的这只“胡虏”,明了其文化上的“卑微”,也知道中国人的“骄傲”以什么为根基,如欲摧毁之必须从哪里下手……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征服者不独擅长武力,还对文化有意识有想法,麻烦就格外之大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昨今读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la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