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领导调研,听了两家分公司关于各自经营情况的汇报,很新鲜也很有收获,但感触最大的,还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提升与演练。简要记录如下:
1.关于敢想敢做。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的差距,除了日积月累的学习积淀外,很大程度还取决于一种后天锤炼的气魄和胆识。正如罗斯福所言“我们唯一感到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很多时候面对未知,是我们自己的浅薄局限了自己。所以,还是要多想些可能性,少想些局限性,内心也会明朗快乐许多。
2.关于大盘子与小池子。以前,职场小白的我,在考虑问题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判断,琢磨出的结果难免就有所偏颇。后来我渐渐体会到,但凡成熟些的人,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先收起情绪,跳出自我格局,多去想想上面的大盘子在关注什么、身边的对手是怎么想的,然后再把个人利益放到大盘子中去综合考虑,最终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的思维模式大体需要养成一些习惯吧:一是多学多看,不要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点东西,要开阔视野;二是多听多问,不要单打独斗,要多与别人交换意见、沟通想法;三是寻求符合双方利益的共赢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不要急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3.关于引领与实干。以前觉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但现在看来,这句话也要辩证来看(暂且不论“空”的意义)。首先,是谈与干的关系问题。在任何一个团队里都需要有人谈、有人干。即便这个组织是个理想化的扁平式管理,也需要有人负责找方向,有人负责去落地,更别说在一个有层级的团队中,这种分工更是自然。其次,是谈与干的先后问题。出想法的可以说是引领,干实事的就需要局限到许多具体的事务中去。而二者的选择往往是一种自然选择,即:不是由你个人去挑,而是由这个组织体去自然分配。大部分情况下,引领者还都是从实干家干起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跳出具体事务去想想大的规划。所以,有空谈不一定就会误国,只实干也未必能兴邦。二者还是要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配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