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为身役

心为身役

作者: 老冯爱这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04-12 11:16 被阅读0次

在图书馆闲逛看到这本书时,单纯因为“心为身役”这个标题就收了,这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你我,那时全然不知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是谁。

书的全名是《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的日记和笔记(1964-1980)》(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 Journals and Notebooks.1964-1980)。由作者的儿子戴维·里夫主编,姚君伟翻译。全书被编者视为“一部政治成长小说”,实际上也谈不上多政治,里面讲自我、讲艺术、讲哲学的成分远远多于政治,因而读起来便时时暗自感叹自己的无知。书中大量的书单、影单让人想去努力地汲取,却又因为过于冗长而放弃。短小的文字段落,时而几个随机迸发的词汇,难免费解,却也放任自由。这里也摘录几段我颇为欣赏的文字。

我的生活是我资本,我想象的资本。

我从母亲那里知道:“我爱你”的意思是“我不爱其他任何人”。

我作为一个人的视野要比我作为一个作家的视野更宽。

感受力是智力的腐殖质。

最伟大的艺术似乎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建构出来的。

通俗艺术:只有在一个富裕社会才是可能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能够自由地欣赏讽刺节目。于是,英国有通俗艺术——而西班牙没有,因为那里的节目仍然过于一本正经。(在西班牙,绘画要么抽象,要么就是旨在表现社会抗议的现实主义。)

写作是扇小门。有些幻想好像大家具,进不去。

有人先思而后行。有人先行而后思。他们谁都认为对方想得太多了。

严肃——其最高形式即讽刺。

如果我无法根据世人的标准来做出判断,那么,我必须根据我自己的标准来做出判断。

“建构”某物即从某物中雕刻出空间(打开空间)。

尼采:“没有事实,只有阐释。”

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发现精神性。

用电影语言思考小说:特写、中景、远景

叶芝:“人能够体现真理,但无法懂得真理”

想到电影《将来的事》里的问题:“真理能否被讨论/质疑?”

圣托马斯·阿奎那:“不管爱谁,无非是希望他好。”

约翰·杜威:“文学最根本的功能是欣赏世界,有时愤愤不平地,有时忧愁悲伤地,但最好是在幸而可能时赞美它。”

在一幅画里,一切都同时呈现(音乐、小说、电影里则不)。

不带感情色彩写作的理念——词语的透明(罗兰·巴特“零度写作”)

想到电影《将来的事》里的反作者写作/匿名写作

人能否用理解把感受覆盖掉?或者只是用另一个感受来替代这个感受?

博尔赫斯是个思想艺术家。但是,拒不接受传统的艺术—生活二分法。

萨尔瓦多·达利:“我自己与疯子的唯一区别就是我没有发疯。”

一个问题:我的写作的单薄——它太过贫瘠,一句接一句——太像建筑,东拉西扯。

叔本华(《作品集》)是谈论无聊这个话题的第一个重要作家——把它和“痛苦”相提并论,认为它是生活之罪恶的孪生姐妹之一(没有,则痛苦,有,则无聊——这是一个量的问题)。

聪明才智并不一定就是个好东西,某种需要重视或者培养的东西。它更像个备胎——发生故障时是必要的或者是希望得到的。正常运转的时候,笨点更好……笨和聪明有同样的价值。

创作一部艺术作品或者撰写一篇辩论稿的三个阶段:构思——动笔——为之辩护/去掉它?

藏和秀是两种主要为自我关注的态度。

艺术是过去在现在的一般情况。(试比较建筑。)成为“过去”就是成为“艺术”。(也比较照片。)

所有的梦都是典型的自我分析。梦的重要部分是分析性陈述,而非陈述性解决。

1968年SS作为反战分子访问北越。

文化差异是最难懂、最难克服的东西。"moeurs"(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的差异。(有多少是亚洲的,又有多少是越南特有的)

总是在说简单的陈述句。所有的话语不是解释性的,就是质问的。

爱尔维修:“人一旦不再充满激情,就会变蠢。”

想法从来都不(?)沉重——沉重的是随之而来的焦虑。

比起一辈子只爱两三次来,经常坠入爱河会少些疯狂(少看走眼一些,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精彩的人物)。

智慧以为这具有一种(能清楚地表达的、能有语言表达的)感受力,哪怕不是真正的创新,至少有一种明确而鲜明的个人特色。

有教养意味着有自控,在你感觉绝望时依然能够开开心心、对人友好。(在我看来,这时人格分裂的、产生焦虑的。)

用语言,而非用思想思考。

格罗托夫斯基:“生活的第一要义是如何武装自己;艺术则是如何卸除武装。”

镜头越长,镜头变化就越重要(越特别)——越要说明你需要它的理由。

每个镜头变化必须要么制造紧张,要么消除紧张。

普鲁斯特不是巴尔扎克加其余所有人。巴尔扎克曾经是巴尔扎克加上其余所有人。

瓦莱里:“如你想象的那样生活,否则,你会如你生活那样去想象。”

我需要一个精神健身房。

贾斯珀认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时间似乎过得越来越快,这时因为我们以更大块的时间段来考虑了。40岁时,说“5年后”或“5年前”,就像一个人14岁时说“5个月后”或“5个月前”一样毫不费力。

师兄也说过,我们的记忆会不如从前是因为对现在而言,过去的一年只占生命中的1/24,而6岁时的一年占1/6。

诺瓦利斯对浪漫主义下的定义:让熟悉的东西看上去陌生,让非凡的东西看上去平凡。

瓦莱里:“思考就是夸大。”

约瑟夫·布罗茨基:“如果你想被别人引用,就别引用别人。”

列奥纳多,伟大的建构者;杜尚,伟大的解构者。

个性强大的一个标志是对客观的喜爱。

我不勇敢。情况只是:我不允许害怕组织我做我并不害怕去做的事。

福楼拜:“如果你看一个东西时间足够长,它就不会乏味。”

书中大概跳跃着十六年间的思想和灵魂,相当于我人生的2/3,因而诸多读不懂的地方我也是选择放弃,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挖掘。如果换个人读,或是换个时间读,想必会是另一番摘录了吧。

最后,列几位感兴趣的哲学家和作家,权当给自己列个书单了。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热带的忧郁》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

E·M·福斯特:《印度之行》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

瓦莱里:《文艺杂谈》

布朗肖:《黑暗托马》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视觉艺术的含义》

可能在此之前还是会先去读读苏珊·桑塔格的《火山情人》和《在土星的标志下》吧。

相关文章

  • 心为身役

    哲学 是个深奥的话题 其实 永远绕不过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 所有的人生选择围绕 我怎么去 可往...

  • 心为身役

    在图书馆闲逛看到这本书时,单纯因为“心为身役”这个标题就收了,这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你我,那时全然不知苏珊·桑塔格(...

  • 离苦得乐

    心为身役,身为物役; 物为人役,人不可役, 苦不苦? 身为心役,心为人役; 人为物役,物不可役 累不累? 身心分离...

  • 2019-12-11

    心为刑役,尘世马牛 心为刑役,尘世马牛 身被名牵,樊笼鸡鹜

  • 身是胎生之物,如身为道心所役,便可上达;若心为身所役,迷醉物欲,便可昏昏然堕为罪人。 76、人有个身子,是借着它去...

  •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

    小窗幽記 集峭篇 八、心为形役,尘世马牛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 【译文】 人心如果成为形体的奴...

  • 《心为身役 - 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

    作者:[美] 苏珊·桑塔格 著 / [美] 戴维·里夫编 译者:姚君伟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个人的日记是纯个人...

  • 心为身役- 苏珊·桑塔格笔记与日记

    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怎么好好看书了,一是,工作、生活压力下身心浮躁、焦虑。二是,这两年,更多的在向内看,自我有太多的层...

  • 心为形役

    人到中年 身处围城之中 常遭恶心之人事 唯避恐之不及 愚木懒散之无为 时而让我心火怒放 愤不可控 怒不可遏 一阵沉...

  • 心为形役

    心好像很久没有安静过了,人没有内视自省。陶渊明《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为身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tm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