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先谈《三国志》。 这部书是晋朝的陈寿所著。因为晋朝是接受了魏的所谓“禅让” (实际上是司马氏父子们篡了魏的曹氏天下),所以到了晋代写三国之事, 便提高了魏,而压低了蜀和吴。陈寿是蜀人,他就说孔明用兵, 非其所长。陈寿本人是亲自经历了三国时期的。
《三国志》的价值全在这本书的注中。 南北朝时,南朝宋的裴松之,集合了有关三国的大量资料,对陈寿的《三国志》作出许许多多的“注”。“注”的字数比《三国志》本身的字数多得多。很多三国时代的故事,都是注进去的。从这些“注”里,可以看出裴松之在收集三国时的史料方面,是无所顾忌的。
曹操成了坏人,多是在“注”中才有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把曹操写为好人。三国时的 《曹瞒传》,可能是吴人著 作,也不曾骂曹操。
后来的《三国演义》,有许多是来自《三国志》的“注”。 《三国演义》可以称为史实的,约有百分之八十。只是有些说话,一些描写有虚构。至于“借东风”、“华容道”之类的故事, 都是三国时期以后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故事,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有些则是夸大。
中国的史书,《晋书》以后,大多是官修。《宋书》写南朝的宋史,是南朝梁沈约所著。《新五代史》是后来宋朝欧阳修所著,此外的史书都是官修。
中国古代,都有专门的史官。司马迁的祖先就曾是周朝的史官。史官写当代的事,然后存在国史馆。后一代的史官,再正式写成书。一般是照《史记》的体例写。写成之后,是给皇帝看的,并不发表。
同时,古时私人修史之风也很盛。在全部古代史书中,私人著作所占比例很大。隋朝,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史,并建立官修史书的机构。到了唐朝,皇家更重视史书的事,专门设立“史馆”。唐太宗、唐高宗及其宰相如房玄龄、魏征都直接参加修史。 从这时以后,官修史书与宰相监修国史,成了定制。以后每一新建立的朝代,总要为前一个朝代修史。
唐太宗集中了许多文人,写唐以前的史。自《晋书》写起, 到《隋书》,共有六部:
《晋书》:人说是御撰,也署了唐太宗的名,实则是房玄龄等人集体写的。唐太宗只亲自写了《王羲之传》。(记录者按: 另一说是,唐太宗写了其中两个皇帝的本纪和陆机与王羲之传的论。)此书为一百三十卷。
《梁书》:姚思廉继承其父姚察的遗稿写成的,五十六卷。
《陈书》:姚思廉继承其父姚察的遗稿写成的,三十六卷。
《北齐书》:李百药作,有五十卷。
《周书》:令狐德棻等人集体写成,五十卷。
《隋书》:魏征和一些文人、史官集体合著,八十五卷。
一部史书,许多人同写,有好处,可以共同商酌。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共同写一本书,也有个坏处,就是不大统一。
唐高宗时,又编写了《五代史志》,即包括宋、齐、梁、 陈、隋的史。后来,把《五代史志》并入到《隋书》的“志” 中。所以,
《隋书》中的“志”,并不仅是隋这一个时代的事。《隋书》的“志”里,最有价值的是《经籍志》。这是《汉书·艺文志》的继续。要知道古代有多少书,看《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便可以知道从战国到隋朝的书籍。中国自古打仗多,战争中书散失的多。现在靠着上述这二本书,能够知道古代究竟有多少书。但是,书的本身是早就不见了,只能见到书名。
《隋书·地理志》也很有价值。比方说吧,西晋灭亡前后, 由于连年战乱与灾荒,黄河流域一带的人,大量南迁到长江流域一带去生活。十年之内向南方流亡的人口,就有一百多万。陕西、甘肃跑到四川、河南的十万户。关中等地外流人口,占到百分之八十。
当时,皇帝自己也把黄河流域的一些郡、县往南方搬迁。 如,燕州、青州,原为北方的。可是,后来南方也有了燕州、青州。《隋书·地理志》把这种乔迁的郡、县写上了,从中可以知道这种变化。
以上,我们谈的是唐代对于史书写作,所进行的努力及其所作的贡献。这时的皇帝、宰相,唐太宗、魏征,都亲自领导写史并亲自动笔写史。所以,《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正史著作,是唐代完成的。这八部之中,要包括李延寿独自写的《南史》和《北史》,《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