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写作和回忆里,不仅可以无限次重复生命,还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因此,阅读和回忆无异于重活一次,可以填补生命的遗憾。”
最近看了韩国拍的的同名电影《许三观卖血记》,脱离了时代背景,异国塑造的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人物怎么都觉得有点尬。就不对电影本身做评价,看完我好像忘了我几年前读过的这本书的内容了。
余华的作品有人说写得太悲,太苦,有人说笔下的现实,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总之读完一定是意犹未尽,荡气回肠。
于是,趁着最近空闲通宵又读了这本《许三观卖血记》,总觉得不写点什么出来以后丢掉了这种感受非常可惜。
故事的前半段一直沉浸在余华精炼的文字功底里,一直觉得他是很会讲故事的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受足够饱满,才能不加过多修饰把这些感悟展现的淋漓尽致。
余华用一种很中立的态度把许三观这个人的无知、自私、机灵、嫉妒、柔软、善良、包容、韧性,一点点的铺陈开来。前半段看着笑着,却觉得无奈和苦涩:看吧,这个无能又嫉妒的男人。余华在整个作品中的描述角度都是旁观者;没有掺杂对这个人,对某个事件的情绪和评价,只是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做判断。所以一边看一边有点气,可是同时又觉得无比真实,难道不是吗,我们身边充满了这样的人。他们疯狂打嘴炮,却什么都没做;他们常常对许多事情都觉得不公,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们最后用一种阿Q式的说辞安慰了自己。
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种对命运的屈服感,大概就是这种屈服感,让他们的张牙舞爪也好,嚣张跋扈也好,都显得像是垂死挣扎和宿命的表演。
后半段中最嘴硬的许三观,也无奈的,在时代背景之下 ,显得更有温度。他依然懦弱,只敢在家里横,但是他端着下面埋着红烧肉的白米饭对可能使他丢脸的,可能给他带来灾祸的站在广场凳子上挂着“我是妓女”的牌子的许玉兰说“我来了”,我想那大概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情话了;他喝着最凉的河水去卖血,如纸片一样空虚的身体里灌进最冷的风,在医院的病房的门口却流出最滚烫的眼泪;他想拍着桌子吃炒猪肝,喝黄酒这样的普通不过的需求,却让他在回忆和经历的裹挟里,成为了得先去卖血才能达成的奢侈愿望。他还是那个许三观,懦弱、嫉妒、坚忍,机灵,但是他老了,老到血都没人要了。
许三观越隐忍,越用力,越发光,越有温度的时刻,那个时代就显得越冰冷,越悲凉,越残酷,越讽刺;因为就连许三观这种自私而懦弱的小人物,都需要释放热量和人性的光辉才能努力生活下去。
合上书本的时候天又亮了。情绪错综复杂百感交集。捋不出来思绪。眼前却闪过我的父母,我自己,在生活里弯腰的样子。父亲满身机油躺在车架子下焊东西,火星掉在手背上,他赶紧抖一下手皱了皱眉头又继续工作的样子;初中时候某个九、十月份的午后妈妈坐在床沿用舌尖舔一下食指数一叠一叠给我交学杂费用的毛票时候两鬓渗出的细密的汗珠;凌晨三四点回家,跌跌撞撞煮一碗青菜面的我。
我们偶尔咒骂这狗屁一样的生活却很努力的爱着身边的人。那些人成了我们努力生存下来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