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基本上是一个历史范畴。多义词的多个含义绝没有一时之间齐齐产生的可能,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有了一个‘’本义‘’然后才有了引申义或比喻义。如‘’小姐‘’一词,解放前后是对未婚女子的敬称,改革开放以来慢慢地就变成了‘’从事色情服务的女人‘’了。
所以,掌握多义词要有历史观念,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否则,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古今异义是一词多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所指或应用的范围原本较小,后来尤其今天所指或应用范围变广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比如“布”,《说文解字》段注上说:“古无今之木棉布、但有麻布与葛布而已。”所以,“布”的最初意义应该是指用麻或葛织成的衣料,后来,随着棉花的传入,“布”才开始从麻织扩大为棉织的衣料,现在,加上化学纤维等织成的衣料统称为”布“。
再如“ 响”:本指回声,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空谷传响”就是这个意思。还有我们如今常用的“响应”之“响”也是这个意思,所谓“响应“就是像“回声”一样应和、回应的意思,后来“响”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所有声响。
又如“好”,在《西门豹治邺》中,“是女子不好”的“好”是说女子相貌姣好,而如今则用于值得点赞的一切事物。
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本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比如” 虫“,上古之时,所有动物都叫”虫“,《说文解字注笺》上说:“虫者动物之通名。”《水浒传》里就称老虎叫”吊睛白额大虫“,即使今天的方言里,我们还把蛇叫做”长虫“:这些都是古意的遗留。现在,虫的范围缩小多了,一般就只指昆虫了。
再如“臭”,在“其臭如兰”中是气味儿的意思,泛指一切气味儿,现在则专指那种难闻的气味儿了。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三、词义的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语含义的程度减弱。
比如‘’饿‘’,古义是指已达死亡程度的饥饿,《孟子》‘’饿其体肤‘’即用此义,而今天的‘’饿‘’是指一般的饿肚子。
比如“怨”古意是怀恨、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再如‘’病‘’,古时候小曰‘’疾‘’,大曰‘’病‘’,而今与‘’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病痛了。
四、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原来所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一种对象,且两者之间差别较大,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这种现象就叫词义转移。比如:
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中,‘’烈士‘’是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在“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一句中,“汤”指开水,这是它的本义即初始义。其他如成语“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里面的“汤”都是如此。但在今天,“汤”则是指菜汤、米汤一类的食物了。
在‘’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一句里,‘’牺牲‘’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今天转指为了某一目的而舍去自己生命或权利,词性也由名词转化为动词。
五、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其中的‘’谤‘’是“议论批评”的意思,而不是现在的“恶意中伤”之意,词义已由中性转为贬义。‘’先帝不以臣卑鄙‘’是说“不认为我地位地下见识浅陋”,其中的‘’卑鄙‘’也绝非‘’品质恶劣‘’。今天要说“谁谁卑鄙”可就是一句不折不扣的骂人的话了。
这些都是中性转为贬义。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有“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一句。句中的“爪牙”是指武臣或得力助手,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诗经·大雅·烝民》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里的“既明且哲”是说洞明时势,通达事理,“以保其身”是说善于适应环境,去危就安,不含一丝贬损之意,如今的成语“明哲保身”则是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这些都由原来的褒义转化为贬义。
“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在批评贾宝玉行为怪异,忤逆不驯,其中的”乖“是性情偏执桀骜的意思,含贬义,今天的”乖“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锻炼”一词常指通过运动强健身体或通过磨砺培养情操、提高能力等,但是在《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这个句子中,”锻炼“则是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诬陷的意思。
这些都是由原来的贬义变成了现在的褒义。
六、词义的强化
前面已经说过词义的弱化,在古今词义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部分词语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强化的。
比如“诛”,在成语“口诛笔伐”当中,“诛”是“责备声讨”的意思,后来又发展出“杀戮”的意思,这可比“责备声讨”要严重多了。
再如“痛恨”,在《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一句中,“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而今天的“痛恨”则是非常憎恨、仇恨的意思。其程度就深重得多了。
七、两个词转化为一个词
先看例子: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其中的“可以”与“这个可以有”中的“可以”在读音和写法上毫无区别,但你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就大错特错了!前者其实是两个词:“可”是“可以”,“以”是“凭借”。全句是说“可以凭借(这个)(跟他)打一仗”。也就是说,古代的“可以”等于现在的“可以”+“以”,也即古代的两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组)到现在变成了一个词。其他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应为“老婆孩子”,“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应为“小的方面学习”…在文言文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稍不注意翻译时就会闹出笑话。
但是,准确地说,把它们归入“古今异义”当中并不十分严谨,因为,本质上讲,它们不只是词义的变化,而且更主要的是语法单位,语法层级的变化。不过,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们也一般不再另立名目,大都把它们古今异义当中了。
八、关于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语的特别说明
前面说过,多义词是一个历史范畴,古今异义是多义词中的特殊部分,更是一个历史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词的古义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组,如“股”,其古义就有(1)腿,包括大腿和小腿;(2)特指大腿;(3)整体的分支或部分;(4)不等腰三角形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等等。
同样,一个词语的“今义”也是如此,仍以“股”为例,其今义就有(1)合股纱、线、绳的一部分;(2)资本或财物的一份;(3)一队或一伙,等等。
对于一个词语的“今义”我们一般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遇到古今异义的词语时,能把它“在某一特定句子中”的古义说清楚就可以了。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老翁逾墙走( )。(《石壕吏》)
(2)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3)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4)缀行甚远( )。(《狼》)
(5)屠自后断其股( )。(《狼》)
(6)及其日中如探汤( )。(《狼》)
(7)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两小儿辩日》)
(8)妻跪问其故( )。(《乐羊子妻》)
(9)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10)不逮人也( )。(《为学》)
(11)将非鬼也( )。(《宋定伯捉鬼》)
(12)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1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16)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17)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2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本期参考答案
(1)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2)居[古义]过了一段时间。[今义]住,住处。
(3)请[古义]问。[今义]请求邀请
(4)缀[古义]紧跟。[今义]缝,装饰。
(5)股[古义]大腿。[今义]资本或财物的一部分
(6)汤[古义]热水。[今义]煮熟食物的液汁。
(7)去[古义]距离,离开。[今义]往。
(8)跪[古义]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置脚跟上,耸身挺腰时为跪。[今义]屈膝,膝盖着地。
(9)鄙[古义]边境,目光短浅。[今义]粗俗恶劣。
(10)逮[古义]及,赶得上。[今义]捉
(11)将[古义]或者。[今义]把,拿,即将。
(12)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13)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4)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15)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16)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心复句常用关联词语,表示无条件。
(17)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18)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不满。
(19)中间[古义]当中夹杂。[今义]当中
(20)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最高级的学位。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古意和今义。
(21)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22)指通豫南( )。(《愚公移山》)
(2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24)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26)虽我之死( )。(《愚公移山》)
(27)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8)因跳踉大㘚( )。(《黔之驴》)
(29)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30)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31)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32)比肩继蹱( )。比至陈( )。(《陈涉世家》)
(33)其叶图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34)赞曰…( )。(《五柳先生传》)
(35)谭中鱼可白许头( )。(《小石潭记》)
(36)死者十九( )。(《寓言四则》)
(37)父子相保( )。(《寓言四则》)
(38)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攻宋( )。(《公输》)
(39)(1)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40)夷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41)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
(4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参考答案
(21)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2)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23)曾[古义]竟,竟然。[今义]曾经。
(24)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25)毛[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身上所生的线状物。
(26)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7)且[古义]将,将近,将要。[今义]而且,并且。
(28)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原因。
(29)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为革命牺牲的人。
(30)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普通,通常。
(31)盖[古义]原来。[今义]盖子,覆盖。
(32)比[古义]并,等到。[今义]对比,比较。
(33)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实际上。
(34)赞[古义]文尾评论性文字。[今义]赞扬夸赞。
(35)可[古义]大约。[今义]能够。
(36)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一普通序数。
(37)相[古义]一起,共同。[今义]互相
(38)虽然[古义]尽管如此。[今义]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
(39)所以[古义]用什么(方法);…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40)夷[古义]平。[今义]外国。
(41)夫[古义]句首发语词,不译。[今义]丈夫。
(42)始[古义]才。[今义]开始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43)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
(44)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
(4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46)卒中往往语( )。(《陈涉世家》)
(47)借第令毋斩( )。(《陈涉世家》)
(48)借第令毋斩( )。(《陈涉世家》)
(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50)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51)攒蹙累积( )。(《始得西山宴游记》)
(5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53)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
(54)到则披草而坐( )。(《始得西山宴游记》)
(55)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6)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57)八月秋高风怒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8)池非不深也( )。(《孟子》)
(59)亲戚畔之( )。(《孟子》)
(6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
(61)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62)囑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63)景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64)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43)若[古义]你。[今义]如果 ,像。
(44)苟[古义]如果。[今义]随便,暂且。
(45)诚[古义]果真。[今义]真诚。
(46)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47)借[古义]即使。[今义]借用。
(48)第[古义]仅。[今义]用于整数前表次序。
(49)会计[古义]集会议事。[今义]管理财务者。
(50)豪杰[古义]有声望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51)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51)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一个表承接的连词。
(53)于是[古义]从此。[今义]一连词,表承接。
(54)披[古义]用手分开。[今义]覆盖在肩上。
(55)向[古义]从前;渐近[今义]对着,朝着。
(56)是[古义]这。[今义]表肯定判断。
(57)高[古义]深。[今义]自上而下距离大。
(58)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59)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个人。
(60)域[古义]界限或限制。[今义]地域。
(61)制
[古义]规模。[今义]制度,制造。
[例]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62)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写文章的练习。
(63)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致。
(64)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