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赚钱
《论语》日日谈  第8期

《论语》日日谈  第8期

作者: wuhuaping9807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07:48 被阅读0次

    吴华平新解

    本章为《论语》:为政篇第19章

    【原文】

    哀公问曰①:“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②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将,鲁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哀”是谥号。

    ②错:同“措”,安置。诸:“之于”的合音。枉:邪曲。

    【翻译】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解读】

        诚意正心修身是把一件事做好的关键

      一个人能否把一件事做得很好?其实我认为就是六个字‘’诚意正心修身‘’。

        ‘’诚意‘’也就是说你要对这件事要投入,感兴趣,不能当儿戏,要从思想上诚心诚意,这是把一件事做好的先决条件。

        如何做到‘’诚意‘’呢?我认为就是要‘’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 格物致知‘’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发自于心,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把一件事弄明白了,你才能诚心诚意的把事办好,再然后就‘’正心修身了‘’了。 ‘’正心‘’意不自欺,心之本体,物不能动,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修身‘’就是把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这样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才能把一件事做好。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只有这样我们就能‘’知行合一‘’,你有那个心自然你就有那个行,你就会把一件事做得非常好。

        要做好一件事,在用人上我认为要选择一些品德修养好的人去行事,只有这样在让人放心,舒心。一旦让小人去行事,就有可能不省心,伤心,就会把事做坏。因此只有诚意正心修身才是把一件事做好的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日日谈  第8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xz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