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道,每天都在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斗,各种信息轰炸,情绪跌宕,只能通过网络来和世界链接。看着每一条新闻、读着每一个消息不同的人读着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曾看到一个6岁的小男孩对着镜头强忍着痛苦难耐的心情接受着采访,因为父母都在一线抗击疫情,无人照料的他正在承受着何等的困难呀!生活的料理、心情的压抑、恐惧、孤独和无助。。。他才六岁呀!小男孩颤抖着声音说自己孤独痛苦时,就深呼吸,哎!
我看看儿子,有感而发地说道:“孩子,你比这孩子是不是幸福多了呀?现在虽然自学功课很难也很苦,但这个孩子比你苦不知道多少倍呀!咱们是不是该少些抱怨,知足些呀,你幸福多了呀!”
孩子的回应有点让我始料不及:“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较才觉得幸福?他是他,我是我呀,他不幸不等于我就更幸福了。在家憋着自学难,就是难!苦就是苦,我觉得苦,还是觉得苦。我还是会说我难受呀,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猛的一听,感觉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知足呢?可仔细一想,我好像是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好好理解他的困难,也没有允许他表达自己的困难。虽然那个6岁的孩子真的在很痛苦的状态,但儿子有的是自己的困难,我也不应该就此否定他的苦难和苦闷。
常言道——
“人比人气死人”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
我们往往难逃很多“常言道”,常言道往往表达的是人性,而这些人性又经常是我们想要自省和改变的。比如,我们不想活在和他人的比较里,又经常对比自己优越的人产生羡慕甚至嫉妒的情绪,反观自己而产生不满和自怨自艾,所以人比人气死人;对比自己弱势或不足的人产生优越感,告诉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抓到了一手牌,这手牌就是我的起点和立足点,与他人无关。
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都有不同的视角,我们的感受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幸福和自身的需求直接相关,比如王健林的一个小目标,可以是大多数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我们眼里很幸福的人,往往是他的状态满足了你的需求而已,而在他的境况下,他和你的需求并不一样,是不是幸福也只有他自己的说了才算——所谓“没有真正意义的感同身受”。
我们都是戴着我们自己的滤镜看着和感知着世界和他人,而我们自己的感受在他人眼里也并不是我们的真实感受。是否感到幸福,其实真的和他人无关,是否能做到知足常乐,也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的。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比成人更加通透呀,我从儿子这里学到了:幸福与他人无关!理解自己,面向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的幸福才是呀~

高校心理学教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职业生涯规划师
007-138-10475(No.6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