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安心家庭关系30讲——第16讲 离开

安心家庭关系30讲——第16讲 离开

作者: 我是德容 | 来源:发表于2020-10-04 13:46 被阅读0次

    每当我想抓住孩子的时候,都有可能是想用孩子来填满我自己的焦虑和空虚,我不敢真的面对自己。而孩子的成长,就是伴随着他的离开而发生的。

    各位亲爱的朋友,你好:

    我是安心,本课程由武志红心理·看见心理联合出品,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谢谢你继续着我们的课程,也谢谢你乐意把我们的课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们的课程上线已经有些时间了,我也看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虽然我没有办法一一回复每个人的留言,但是你们的留言,我都会尽力安排时间去看,有时候,我看到有些朋友的留言,心里充满了爱,也充满了心疼和感激。

    我看到很多的生命因为这个微课而有了启发,有了触动,我也看到很多人在经历生命无数的挫折之后,依然选择美好,选择人性的良善。再次深深的感激你。

    生命的美好之处就在于我们可以分享,分享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感受,分享我们的物质或者精神层面。我们在乎的,我们不在乎的,又或者什么是我们看重的,什么是我所在意的。分享可以带来我们内在的扩张,分享也可以把我们带到当下。分享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认为,真正的慷慨精神,就是来自于我们的分享。而与此同时,我知道,我给大家分享的也只是,我的经验,我的感受,以及我的一些观点和一些练习的邀请。它无关乎绝对的真理,也无关乎于怎样的理论体系,只是关于我个人的了解和我个人在生命成长中的经验。

    你可以保持开放的态度,可以反对,可以质疑,可以对抗,无论你的内在发生什么样的体验,都是好的,都有一个机会,让你向内看。

    因为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成长,因为不管怎么样,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不管怎么样,所有的关系,在某种层面上来说,都会离开。人们会来到你的世界,也会离开你的世界。你的孩子来到你的世界,有一天,他也会离开,从你的温暖的怀抱中离开。

    他的第一次离开,来自于他的出生,他从母亲的子宫里离开。

    基于意识的扩张,他会在7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离开。他会去上学,他会有了小朋友。

    到了14岁的样子,他的青春期来了。他对父母的依赖将会更少,他会投入到更多自己的人际关系中,他有了很多朋友,你会感觉到他离你更远了一些。

    差不多到了21岁,他可能就离开了这个家庭,他可以自己去照顾自己了。有些人在读大学,有些人在工作,有些人开始了恋爱,对父母的依赖就越来越少。

    最后,他会成家立业,他也会成为父亲或者母亲,即使没有成为父亲母亲,他也不再依赖父母了,还有些人开始反过来照顾父母了。

    所以说,你的孩子,从出生开始,离开就一直在伴随着他。他通过离开,去成长;通过离开,找到自己的路;通过离开,丰富自己的羽翼。

    如果父母阻止孩子的离开,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被过度地保护,他就不想长大,他想要一直被保护着。而这样,父母似乎也觉得自己有了价值,可以去保护孩子。哪怕孩子已经三十、四十岁了,很多父母还是把孩子保护起来。

    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长期被父母保护的孩子,会很容易发现一些线索。也许父母还会不断地说着“你是我的好孩子,你是我的乖乖”,即使孩子已经三十岁了。那么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是被控制了,他很难真的在心理上离开父母。简单来说,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孩子很难离开,那么孩子的内在力量,就很难被发展起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有蛮多的声音告诉我们“要听从父母,否则就不是个好孩子”。而父母也有许多的操控,很少真的去聆听自己的孩子,很难真的尊重到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会去关注到父母,听父母的意见。他自己也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

    我看到过很多婆媳关系中的困难。有时困难的不是婆媳关系本身,而是丈夫在婆媳关系中的行为。比如说,无论母亲怎么批评指责自己的妻子,作为丈夫,就是没有力量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不敢向自己的母亲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样一来,妻子就容易处于一个很孤立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妻子要么很激烈地反抗,要么很忍气吞声地压抑着。

    但是作为母亲,也就是婆婆,她在本质上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没有想法没有立场,也并不真的希望自己的媳妇受苦。一个婆婆对我说,她内心深处觉得,哪怕吵一架,她也觉得有一种连接,怕的就是那种表面上客客气气,心底里却早就恨透了的关系。因为这样,她也会感觉到特别的孤立,觉得一个屋檐下,听不到几句真实的话。

    这就是很多人来到我的工作坊里说的:同一个屋檐下,住着陌生的人。

    好的,回到【离开】的主题。作为父母,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离开。在他很小的时候,你守护他,陪伴他成长,那么逐渐地,你就可以放手了。让他去学到自己的力量。

    在他摔倒的时候,给他自己站起来的机会,不需要做他的拐杖。在他遇到困惑,有许多问题的时候,不需要做他的消防员,给他提供一个空间,允许并信任他,可以和他一起去面对,不要急于给他一个答案。

    作为父母的我们,常常都会容易选择一种很懒惰的方式就是直接给孩子一个答案。很多时候,当我们直接给答案的时候,不仅限制了孩子,还让孩子也懒惰了起来。他将没有机会和自己的问题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我认为,人其实是可以活在问题当中的,答案,有时比问题更廉价。

    在孩子需要你的帮助的时候,关心他,支持他,陪伴他,但你不是医生。实际上,你是那个可以教给他怎么钓鱼的人,而不是一直给他做鱼吃的人。

    在孩子想要自己独处的时候,放心放手,让他独处,信任他的智慧,信任生命的力量。在孩子被自己人性中的弱点给操控时,看到他走向堕落的时候,给他坚定的力量,帮助他战胜自己。你可以拿出你的力量,稳稳地守住他,让他不要被那些堕落的因子带走。

    但我们忘记去做的,往往是放手,让他自己去经验属于他的人生。没关系的,你照顾好自己。允许他离开,你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有很多古老的民族,他们靠打猎为生。在他们的孩子满到14岁的时候,就会把部落的孩子送到森林里,孩子们会在森林里,完成一些试炼,他们要努力地让自己活下来,他们需要练就各种本领。有很多孩子都能再次回到部落,那么父母就会给他们举行成人礼,向部落宣布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人,父母就会完全的放手。当然,也会有孩子在森林里死亡了,再也没有回到部落。那么父母,也会认为,这是一种自然,他不会内疚,不会认为做错了什么。

    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对生死看透了的能力一样,生与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的正常和自然。

    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多的孩子,就像生活在温室当中。我北京有个学员,她孩子生病了,一个小感冒,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全家出动,跑到医院,挂了儿科的号。医生说是发烧,用物理降温就好。这奶奶就死活不肯,非要让医生给孩子挂点滴,然后和医生给吵起来了。这一吵架,把这奶奶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给吵翻了,弄得还要给奶奶做抢救。

    人间各种故事,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我成都的一个朋友说,他孩子每次生病,送到医院,哪怕是感冒,医生立即就输液,一个感冒要花一千多。

    我无意去抨击谁,只是会觉得现在蛮多的孩子都像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对于痛苦的承受能力太差了父母也为孩子承担了太多本应该孩子自己承担的事情,父母似乎总想一手包办,似乎这样,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了。

    很多时候,我们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办法离开父母这种全权负责、大包大揽的状态,孩子一遇到痛苦,就很难有能力面对痛苦。孩子没有能力对温室说再见,无法离开温室,那么他就很难去面对外面世界的风吹雨打。而生活,这个自然,就是白天黑夜风吹雨打的过程,谁能逃得了呢?让孩子接受爱,但不是把他放在温室中。

    有时候,帮助孩子离开,是成长中必经的路。

    很多父母一生都很辛苦,为孩子操碎了心。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只为照顾好孩子。而等孩子大了,父母们也觉得自己老了,恍然间就觉得生命过得差不多了。但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所投入的注意力和关注越多,他想要放下就会变得更困难。为此,父母还想死死抓住孩子不放,而孩子,他需要活出自己的力量,于是想要挣脱父母。为此,父母的失望,甚至绝望都出现了。

    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练习。这个练习需要你和你的孩子一起完成。当然,这个练习并不是你听完今天的课就需要去做,你可以在之后任何时间,和孩子商量好了再来做这个练习。如果没有孩子或者孩子真的不愿意做练习,没关系,你可以选择不做,也可以选择其他你想一起做这个练习的人。

    这个练习就是,你和你的孩子,来到任何一个空旷的地方,或者街边的人行道上,或者操场上,小区公园里都可以。

    你和孩子约定,你站在一条线上位置不动。然后你的孩子,背朝着你,向前走,走的整个过程都不要回头,请他走得慢一点。你就这么看着他的背影,看着他一步一步离开你。每离开你一步,你会有着怎样的心情,是否可以真的只是祝福他,可以放手?

    只是需要对自己保持觉察就好。

    请孩子大概在五十或一百米的位置停下来,他还是在你的视线之内的。

    他就停留一两分钟,你注视着他的背影,不断去留意到你的感受,你身体的反应。

    一两分钟后,他会转身,然后请他一步一步很慢地朝你走来,去注意到你的感受。

    然后,做完之后,可以和你的孩子分享一下你们的体验来结束这个练习。

    谢谢你的聆听,我是安心,感激你在这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心家庭关系30讲——第16讲 离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dn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