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心陪伴你每天一本书的第432天。
今日共读:《生活的经济解释》
![](https://img.haomeiwen.com/i3377713/8a554b9c22673e3a.jpg)
【作者】
熊秉元,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擅长写经济学散文。作品曾多次获得台湾地区出版界最重要的奖项“金鼎奖”,甚至有两篇文章被选入了台湾地区高中语文课本,散文功力之深,可见一斑。
【核心】
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时,人们习惯于从传统、习俗、道德、法律、制度等角度去思考;而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看不见的经济逻辑。
【重点】
一、为什么说现代人更需要经济学这个思维工具?
经济学从最开始的只关注社会整体,到越来越关注社会个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变化。失去了家族、社群、传统、习俗的庇护,现代人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全面负责,正好需要经济学思维工具来做出更好的选择。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对不同价值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的过程,这是一种相对价值观的体现,和传统社会遵循的“绝对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
二、以经济动机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用道德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两种方法哪种更好,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吗?
作者认为,就实际效果来说,金钱激励往往比道德约束见效更快,适用于一些“社会急症”,因此金钱激励可以作为道德规范的一种补充。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金钱激励非但不能作为道德规范的补充,反而会进一步瓦解道德规范,对本来就岌岌可危的道德规范造成“排挤效应”。看来,金钱激励并非万灵丹,必须慎重采用。
三、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民主制度的运作机制与实践难题?
作者认为,就实际效果来说,金钱激励往往比道德约束见效更快,适用于一些“社会急症”,因此金钱激励可以作为道德规范的一种补充。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金钱激励非但不能作为道德规范的补充,反而会进一步瓦解道德规范,对本来就岌岌可危的道德规范造成“排挤效应”。看来,金钱激励并非万灵丹,必须慎重采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