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宽容,已经是我变得更自信以后的事了。在过去,我虽然也知道宽容的重要性,也期望自己变得更加宽容,但我却很难做好。毕竟,宽容并非人的态度问题,还是我们的能力问题。

同样的,对于孩子而言呢?
如果孩子在学校挨打,如果孩子并未还击,那是为什么?是宽容吗?
或许只是怯懦。因为懦弱,所以他不敢还击。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这种选择,大声地斥责他,让他打回去时,对于这个怯懦的孩子而言,他已经受到二次或者三次伤害了。为什么?首先,他为何而怯懦?一定因为在家庭中常常有一个强者要求他成为听话的弱者,于是他并被培养成了这个样子。其次,他已经怯弱,所以在面对外面的强者时,他依旧习惯性地选择了臣服的姿态,对于从来没有想过还击或者曾经一被还击就被压制的孩子而言,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再次,对于一个被欺负的孩子而言,最渴望的就是获得父母的保护,可是父母并没有给他更多的安慰,反而斥责他的胆小,并且鼓励他去还击,这或许更加深了孩子的脆弱与无助。
是的,还击是不是只靠勇气就好了?而勇气又从何而来呢?是来自于父母的鼓励,还是迸发于体内的自信。如果我能有打得过你的本领,可以随便还击,那我又有何畏惧?这才是勇气。所以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声音,并不能真正带给孩子勇气。
可事实却是,真正有本领的人,却又未必会选择还击。有一类人,他们相信自己,他们会权衡利弊,觉得相比打伤别人,他们更爱惜自己。于是想起过去班里一个学生,在操场打篮球时和几个外班的同学发生冲突,那几个人就围到我班外面。班里的男生也想集结起来动手,谁知那个孩子却“躲”在教室始终不露面,通知了父母和叔叔来帮他调解。孩子的父亲和叔叔来时,所有人都相信他有能力纠集人马打群架,但他没有。而且爸爸叔叔也只是很平和地拉着双方握手言谈”。事后,男孩对我说:“老师,我内心里也想打。但是我又想,即使都受同样的伤,我也更不值。因为我比他们优秀多。”这未尝不可称为一种自信的解释。
还有一种行为也可以叫做自信。他们会通过解释对方行为的合理,来理解和悲悯对方。想起犇犇小学二年级时,曾经被同桌狠狠地咬了一口。中午回家时,奶奶看到小孙孙的胳膊一个牙印儿,也很着急,让孩子一定要还击,孩子听了,原本还觉得事不大,却对同桌的行为因此怀恨在心。但我在和老师沟通之后,却给了孩子另一种解释。我告诉孩子,那个咬他的同学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因为他的妈妈非常情绪化,所以他也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就这样伤害了犇犇,其实他也需要受到帮助。
这种解释是不是懦弱借口,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力量是否强大。
一个自身身或心孱弱或缺憾的人,完全无法理解什么叫宽容,因为宽容常常是本该俯身却站立平等的姿态。一个仰望的角度怎么可能获得海洋的宽广呢?
我们如此,孩子也如此。所以,与其怂恿他去还击,不如培养他去强大。真正的强大并不在乎某一拳的输赢,真正的强大才懂得时间相信精神。
孩子若此,大人更如此。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我们鼓励还击的语言,透露出来的其实恰恰是我们内心的虚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