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我对外国文学一向不感兴趣。因为在我固化思维里,他们的名字总是拗口难记,叙事总是晦涩难懂,又因为不了解他们各自的国情及历史,总是不能明白那些外国名著所要表达的思想,难以引起共鸣。而《追风筝的人》是我第一部追着看完且久久不能平静的外国作品。不得不给译者点个赞~
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如果不是那个事件,我想他们会继续快乐的生活,童年时期的情谊总是坚不可破。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身为仆人的哈桑一起长大。牙牙学语,阿米尔最先会叫的是爸爸,而哈桑最先会叫的是阿米尔的名字。这或许就注定了悲剧的隐线。12岁的阿米尔对哈桑是什么感情呢?或许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很迷惑,如果哈桑是朋友为何自己只有没人玩的时候才想起哈桑?为何父亲的朋友带其他少爷来家玩却从来不肯叫上哈桑?但是他明确的知道,自己崇敬父亲,渴望得到父亲更多的注目。而风筝大赛成为最好的契机。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和哈桑获得冠军,阿米尔看到父亲那欣慰的笑,而哈桑,为了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受到讨厌鬼阿塞夫的JQ,这一幕幕被不远处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在眼中。然而,他不敢也没有走上前去,制止这场因他而起却让哈桑去承受的屈辱。
为你,千千万万请谅解一个12岁孩子的懦弱吧。那时的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去生活,我们不强大,不勇敢,我们不晓得世界上的有一种悔恨与愧疚会伴其一生,挥之不散。我们谁小时候没做个几件现在想起来仍羞愧难当的傻事呢。如果能够重来,我想阿米尔一定会选择冲上去,大叫“嘿,小子,住手,放开我亲爱的哈桑”然后和阿塞夫狠狠的干一架。可是,世间最残酷的就是在你犹疑的一瞬间,事情就确定了,而时间却再也回不去了。后来的事情变了,因为巨大的心里压力,阿米尔不再和哈桑玩耍,并且想方设法想赶走哈桑。他污蔑哈桑偷了自己的表,他尝试劝说父亲换仆人...他和父亲在美国的日子估计是他心里最放松的时间。因为哈桑已经远离了他的生活。但是,他从来不曾放下心中的债,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不惜无情伤害哈桑。但是,即便这样,他又何曾得到过片刻内心的轻松的?
两件事儿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哈桑的父亲似乎识破小巷子里发生的一切。阿米尔说“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还有阿米尔父亲跟将军提亲成功后,索拉雅电话中对阿米尔说出自己之前跟人私奔同居的往事,阿米尔佩服她并且自愧不如。
哈桑真的让人心疼。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