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社会治理,我国已经进入社会治理深水区。而社会治理中,楼组治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困境与现状。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采用专业工作方法,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1、不辞劳苦,感动人心。
多次交流,不厌其烦:在整个过程中,多次与居民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尊重大多数居民的意见和想法。根据居民的意愿,在居民、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楼组美化工作。入户走访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如居民对社工不信任,也有居民缺乏参与感,认为文明楼组共治与己无关。尽管困难重重,社工们仍坚持走访包括进行电话沟通。甚至在意外的台风天气时,社工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通知取消原定的议程。台风过后,再一户不落地通知与会居民,感动了大家,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
建立微信群,积极互动:在活动中,帮助居民建立起了楼组微信群,使居民能在群里互动,提高了居民间交流频度,加深了居民间情感交流。
放弃休息,积极沟通:与楼组长进行前期沟通中了解到,有的楼组长表示邀请居民当志愿者有一定困难;年轻居民比较多,居民作息时间不统一,组织志愿者工作难度大;居民主动性不强,意见比较难统一。工作人员调整了工作时间,前后在不同的楼组分不同时间段(工作日上午、工作日晚上、周末下午)对每户居民进行走访,使居民意见征询率达到70%以上。
2、充分尊重,明确主体。
楼组共治共建的主体是楼组居民,不是居委会、不是社工、不是物业,而为居民增能,推进他们的自治意识、自主能动性,依旧具有挑战。有些情境下,要充分尊重,而另一些情况,却要坚持明确主体的原则。
在楼组美化过程中,为楼组贴上了统一的楼层牌和住户门牌号。同时,个别楼层带有“4”的居民,认为数字不吉利,社工和志愿者积极沟通、充分体谅,并为个别有特殊要求的居民提供了特殊的安排。
同时,5号楼组楼组长因家务繁忙,不能带头参与楼组治理活动,楼组志愿者中尚无敢于积极担当楼组领袖的人员,故放弃了参与活动。共治建设、社区营造,在“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的情况下,不为了完成任务刻意推进,尊重楼组现状。积极营造社区共治环境,以先进带动后进,逐步推进共治共治。之后,楼组居民表达了遗憾之情,期待在未来的文明楼组创建活动中能顺利加入。
经过整个过程的实施,居民们对共治项目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居民才是共治项目的主体和最直接的受益者,而居委和社工组织是帮助主体、关爱主体的外部环境。楼组共治是居民们“自己的事”,而不是居委、社工要代办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