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汪味十足

汪味十足

作者: 动机在万州 | 来源:发表于2021-08-24 02:25 被阅读0次

    “曾经沧海难为水,下一句是什么?”我朋友考我。

    “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答道。

    朋友笑了,这都得归功于汪曾祺。

    最近几天在读汪曾祺《人间之味》,这本书充满了汪味。什么是汪味?“人嘛,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想点办法,找点乐子,老是愁眉苦脸,干嘛呢?”用书中的这句话来概括最好不过了。

    读汪曾祺,好像门槛很低。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这句话出自汪曾祺的成名之作《受戒》。简单的一句话犹如神来之笔,仿佛喝茶之后,舌尖回荡着茶香的甘甜。大多数人对其的评价是“亲近自然,平易近人。”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人民公社还在,汪曾祺去北京门头沟给当地文学爱好者讲课。下课后,汪曾祺与公社书记聊天时得知,有一次他们公社开会,散会后,发现胶布台上布满了字,密密麻麻,好像一团蚂蚁。定睛一看,上面原来是《受戒》里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的对话,一人写一句,农民干部们自觉背下来,写上去。

    “当和尚要烧戒疤的呕!你不怕?”

    ……

    “你受了戒了?”“疼吗?”

    ……

    “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喜欢一件事物,默默去了解它、接近它,爱一篇小说,情不自禁地背下来,忍不住默写下来,一人一句接龙下去。这是目前为止我所接触到的,对一个作家最大的赞美。

    出于我对汪曾祺的爱戴,我特意贯彻了一下“知人论世”的原则。

    汪曾祺年轻时候是一位少爷,他的家室勉强能担当得起。往上数两辈,爷爷是一位有功名的名医,爸爸出生的时候,家里有2000多亩地、200多间房子、2家中药铺和1家布店。1920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同时也是汪曾祺的生日,他是带着地主家三儿子的长子的身份出生的。

    小汪的妈妈在小王三岁的时候走了,所以小王跟着爷爷奶奶和爸爸长大。

    汪家家风不严,小王拥有孩子的自由,他成天东逛逛,西走走。汪家有一个大花园,是小汪的快乐基地。“日涉以成趣”,与草木虫鸟为伴。他爸爸纵着他玩。小汪语文成绩第一名,但是数学不咋地,这并不妨碍他看鱼、打水漂和闲逛。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汪曾祺17岁,上了高中,开始了初恋。他在家给女同学写情书,而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在一个夏夜,他走进花园,正巧父亲也睡不着,在园中徘徊。父亲叫他过去,递给他一支烟。父子俩对坐,沉默着。许久,父亲打破了沉默:“多年父子成兄弟。”

    再后来,汪曾祺十九岁了,到西南联大国文系去读书。西南联大不需要学生们听话,这正好应了汪曾祺的天性。白天,汪曾祺睡觉旷课,晚上,则在图书馆内通宵看闲书。那么考试呢?应付一下就是了。汪曾祺曾经通宵复习英语,结果睡过了考试时间,结果英语得了零分。更有趣的是,一门西洋通识课,皮名举老师要求交一份马其顿的国家地图,汪曾祺交上去的那一份,得到的评语是:“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爱看书,毕竟经常在图书馆里通宵;爱写作,满分一百的课堂习作,沈从文打了一百二十分;爱唱戏,汪曾祺经常唱的戏名为青衣。

    再后来,就是汪曾祺出名了。他出名足够晚,也足够好。1980年,汪曾祺正值60岁。此时,老舍投了湖,恩师沈从文停笔多年去研究文物,“革命”二字还充斥着每个人的神经。中国文坛还是一股模式化的政治气息。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北京文学》,十月号小说专刊上印着。“这样的小说,发表出来适合吗?”怀着这样的思虑,汪曾祺凭着不怕打翻在地的勇气,发表了成名之作。人们回忆着第一次读完《受戒》的感悟:“看完如玉。”确实,它打开了1980年代的世俗之风气。这位汪老兄弟,怎么这么不符合时代气息,好像他与世隔绝了十多年,不然,怎么他没有一丝“工农兵气”?毫无疑问,汪曾祺的这部投石问路之作,是成功的。

    汪曾祺百分之九十的散文小说,都是在六十岁之后完成的。还好他足够老,所以这些作品也足够好。

    他提笔写社会,写他熟悉的生活,化用民间诗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看见了一位有趣的老头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汪味十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kl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