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总纲新解(5)

《道德经》总纲新解(5)

作者: 山岳之心 | 来源:发表于2021-01-04 14:33 被阅读0次

    《道德经》总纲新解(5)

    老子在写下他的哲学的时候,不光指出了探究大道的哲学和方法论。还进一步指出了这套哲学的入门方法。

    这套入门方法通常被道家用来修炼身体,但其实是探究大道的根本法。它不仅仅可以用于修身,还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复归其根。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也。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

    “至虚” 是一种思考境界,在我们的身体获得对于外在的事物或者事情的感知之后。我们要放空自己的思想,让这些感知,情绪,念头随意地,自由地在脑海中闪过。不需要去刻意回避这些念头,也不能被这些念头控制,更不能去刻意控制压制这些念头。这就是“至虚”的状态。实际上,它还有个名称就是前面所描述的“惚恍”状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就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无我”状态,也就是这里的“至虚”。“无我”状态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以是恒定不变的。

    “守中”则是将念头放在当下,注意当下的呼吸,注意当下的感知,但此当下不能被这些念头所控制,这是一个自由的当下。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思考念头,情绪,感知背后的机制。这种思考机制的状态就将你的身心都留在了当下,你是在创造与以往不同的当下。这种状态下,你的身心就会烙印上全新的认知。“笃也”是一种一心一意的状态,也是高度集中,全身心贯注的状态。
    帛书《德道经》说的是“守静”,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守静字面的意思就是守住静的状态。而老子说静是什么?静是谓复命。后面将说到这个复命就是“无中生有”的状态。

    很多人对于“笃也”这个状态描述不清楚,也不理解。实际《道德经》的总纲中就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了。“笃也”就是思考探究大道的“有”的状态,也就是“有序的思考”。原本我们放开念头,达到“至虚”,是“无我”的状态,现在要“守中”,就是要“本我”。“本我”是从“无我”中生出来的,生发的办法就是一心一意地,全神贯注地思考。

    万物的生发,成熟,消亡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过程。天下所有的事物产生时各色各样,有各种的属性,特征,但万物最终都会回归到其根源。这个根源我称之为“静”,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寂兮寥兮”的“无”的状态。从“无”的状态又可以生发出万物,这种过程我把它叫做“复命”,“复命”就是“无中生有”的状态。这时生出来的“有”就是确定的“一”,它就蕴含着认知(或者常理),这种认知就是可以被探究清楚的。不知道这种认知,如果乱想乱动一气,就不会获得这种认知,也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所以说,我们要使自己的认知始终贴合当下,来探知当下的“有”中蕴含的道理,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当下的“有”的过去是怎么出现,演化到现在的,这样就可以追寻到“道”演化的轨迹。

    事物从“道”产生出来,而它产生出来后,我们用“德”也即事物的属性来描述它。这个过程就和打碎,破坏掉旧物,然后用旧物的碎片组装成具有新功能,属性的器物一样。所以万物都遵循道的规则,而万物的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东西。我们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不要强行改变万物的内在的“德”也即属性,违反“道”的规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总纲新解(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lv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