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一个同事桌子上看到过一本武志红的《巨婴国》,没怎么来得及看。从逻辑思维上也看听到过关于巨婴的讨论。
所谓巨婴,是指年龄很大,但心智水平仍停留在婴儿状态的人。
婴儿的心理反应都有哪些?举几个例子:
- 婴儿要求即时享受
- 婴儿要求一哭马上有人热切回应,并以为这理所应当
- 婴儿视自己的事为最大的事
- 婴儿在得到帮助时基本不会说谢谢
- 婴儿不懂得交换(注意:是交换而不是分享,二者差别很大)
- ……
这样的栗子举不胜举,大家看了可能会感觉很正常,而又会感觉不可思议。对婴儿来说,很正常;对成人来说,太不正常。婴儿初来世界,万物新奇,不懂规矩;成人历经超过十八载,仍觉得“万物新奇”,不懂规矩。前者是天真烂漫,后者是幼稚无知。
有多少人明明已经28,心智水平仍停留在8岁小学生的水平,即使在28岁那年,有人取得了博士学位,有人去美国深造攻读博士,有人领了证结了婚,有人生了孩子陪宝宝……尽管经历各异,但都不妨碍这个28岁的已成年巨婴(突然想起一个无关的词,成名多年,套用一下便是,成年多年……),看待世界仍如8岁孩童。
这个话题太多了,以至于武志红老师都能写出厚厚的一本“禁书”(现在公开场合已经找不到了),本次只讲第一点,关于即时享受。
即时享受,你可能没听过,但延时享受你一定听说过。很多心理学读物都有介绍过。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冬吴相对论》中,吴伯凡老师讲一本书(听起来鸡汤味道很重)叫《少有人走过的路》,提到一个例子,有个实验,一群小孩在屋里,每人分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忍住一小时不吃,到点后没吃的人会得到额外的2块奖励……实验结果下来,大部分小孩子忍不住糖的诱惑,没到点就把糖吃掉了,而少数孩子忍住了,到点获得额外奖励。
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的桥段,实验不知真假,但即使作为一个故事,我给它打9分。没吃糖,最终得到奖励的小孩子很明显是能够做到延时享受的,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的道理是,如果在生活中对有些事可以做到延时享受,最终等待自己的将是不菲的奖赏。从实验结果来看,大部分小孩都是正常的反映,因为婴儿心智倡导的便是即时享受(可能压根不懂啥是延时享受,反正每次要东西都会哭到擒来)。
引申一下,延时享受,是将容易做的事推迟做,先完成较难做到,但对自己有明显益处的事。
道理很简单,但知易行难。
延时享受,表面上是一种选择,生活中这样的选择很多,比如,小到做作业和看电视哪个先哪个后,大到存款不够时是大额借债买房把生活变成一潭死水还是先努力提升自己赚钱能力,等存够了再(贷款)买。我们时常面临类似的决策,真的仅是一种选择吗?是的,它仅是一个选择,但选择本身暴露了一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
延时享受,本质上是心智模式对外界刺激时,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为目标,而做出的选择。。
俗话说“好事多磨”,也是一样的道理。生活中很多事情带给我们的收益都在显示延时享受的价值。再举个栗子,现在自己坚持每天写东西,加深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思考,提高思考质量,这件事本身是反人性的(婴儿代表了最原始的人性),但又有多少令人不断精进,不断成长的事情不是反人性呢?自律、坚持都是很痛苦的事,但真正的享受在后面,延时享受到的是痛苦过后的甜美,是与即时享受带来的“舒服”完全不同的体验。即时享受带来的是短暂、较肤浅的、不可持续的感官享受,而延时享受到的通常是长久的、深刻的、可持续的精神享受(即时自己坚持健身,拥有一副好身材,精神满足一定比生理满足更强烈)。
延时享受,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需要身体力行,去不断实践。可能用能力来形容它更贴切。能力便能通过练习习得,因此,每个人只要有信心,都能做到延时享受,从而获得人生更大的收益。
当然,延时享受的习得,自律是关键,而自律的底层发动机——持续的内动力,更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如果你本身是个追求向上的人,这一切都会变得理所当然(不是婴儿眼中的理所当然),否则,便没有持续的内动力,便没有自律,没有延时享受能力,更别提延时享受带来的巨大收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