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我”的视角是一个家里的小女孩,借她之口有这么一句话:“女士们为什么到街对面串门还要戴帽子?一帮女士凑在一起,总是让我有种莫名的恐惧,还有强烈的要走开的愿望......”。一帮女士凑在一起产生的令人恐惧(在我看来令人窒息)的感受我有体会,而到街对面串门还要戴帽子这个举动在今天倒不多见了,但这个举动其实也就是在说女性细密的小心思下的梳妆打扮,其中不乏互相比较、显示自己等等。不能说喜欢与否,更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要学习并具备庄子的气质,人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向上”是常态、是该被理解的,谁不想自己过着物质丰富又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的生活呢。
读初中时有位女同学,和她的师父合开了一家咖啡馆,在本地开咖啡馆无异于自动选择了物质很不丰富的生活。时常同学们聚会时提起她时,唏嘘的口气更多。我不喜欢说使他人反对的或与人相左意见的话,常常沉默,因为心里上我充分赞同这位女同学的选择——自主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被人以普遍的三观标准否定是不公平的,当然,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是丛林法则的基础。只不过是因为路程不近,我一直没去她那里喝咖啡,但我猜,隐性原因即我十分社恐才不去的。
我很喜欢用“小时候”这个词。每当说起小时候的事时,桐总会问“你的‘小时候’是什么时候”。因为我经常把诸如高中、大学、去国外留学等在常人看来已然成年的时候称之为小时候,且很自然、完全不是开玩笑的说法。我确实从内心讲把它们当做了小时候,我猜,可能是由于自认为内心或思维上变化极大而觉得从前的自己仿佛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来看待。夸张一点,昨天的我和今天便是天壤之别,只是没人注意并关心而已。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女生在学校对着全校师生的演讲,她略带哭腔地说自己其实最喜欢的是做美甲,但她是个研究生,她周围的人不能容忍一个研究生去商场里给人做美甲。这很讽刺,看后竟无言以对。所谓的知识、学历、社会地位等,它们让人过的更好了吗?一个默默无闻、职业看上去较低的人,ta就是失败的吗?在写字楼里忙碌、奔波到要死的且光鲜的人就是成功的吗?这没有什么答案。当人内心无所谓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时,单单这一点,就挺成功的了。借一句的名言的句式稍微改一改,装腔作势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所谓的成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