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从前,红包是用红绳串着给孩子的;
后来,红包是包裹在红纸里的;
现在,红包躺在不同尺寸的屏幕里。
突然的,人们放下工作,抛开烦恼,打开不同的 APP,做着相同的动作——戳屏幕。此刻,为了抢一个红包,与世无争。然而这样的红包,没有长晚辈间期盼和祝福的仪式感,拼的是网速和人品。你捡到一个红包,甚至不认识发红包的人。
得益于中国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大佬们无时无刻不掐架,变着法儿的挑动用户的神经。阿里和腾讯从支付打到社交,从打车拼到红包。每一战,都是中国互联网的盛宴,断网如断命的我们,享受盛宴带来的快感,也成为大佬分食的对象。
就好比,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红包好不好,抢了才知道。在体验了微博、微信、支付宝三大主流红包后,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
微博红包——实名买卖粉丝,官方保障,一块钱起。
-
支付宝红包——一场记忆力和微信人脉的大比拼。
-
微信红包——不是所有 0.01 都是冈本。
主流红包的玩法,与他们的载体属性不无关系。微博红包自带话题和传播,适合全民狂欢,但少了点人情味;微信红包最接地气,操作最顺手,属于熟人圈子的狂欢;支付宝红包命运坎坷,几经波折推出红包口令,也不过是想在别人的地盘找找存在感。所以,拼红包拼到最后还是在拼社交。毕竟,来往的用户数可能只有微信的一个零头。
似乎看网民们玩得还不够尽兴,大佬们宣称要用数亿现金砸晕我们,企业、名人纷纷表示要献出一片爱心。红包不是自己捡回来再丢出去,最后发现净增长为零了,有人说要砸钱,看起来是要发。于是我们除了戳屏幕拼网速,还起早床定闹钟。
可是,你抢到了吗?是五毛,两块?还是一张 5 元海外消费券?
大佬集体狂欢发红包是可以把蛋糕做大,还是可以从对手那里多抢点蛋糕?哪怕是同样过春节的日韩和东南亚,也没这么热闹。广大网民可能不会认同,只要是红包,多少我都要。全民娱乐时代,太计较得失似乎又正经过头。集体狂欢,是因为所有人都需要存在感。
我不能免俗的成为狂欢中的一员,但所有的狂欢之后总是落寞的。如果有什么能让这落寞有一些安慰,我希望是:
买一个纸质的红包,放进少许现金,带你的上祝福,送给最亲近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