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六岁,奶奶给她添饭有点多,她吃不完。于是我让她把吃不完的饭倒到另一个碗里。她自己用筷子尝试了一下,结果很多饭倒到了外面。于是我建议她用勺子。她到厨房去取了一把勺子,然后走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妈妈你帮我弄。”
我的脑子里瞬间响起了警钟:“多大的人了,难道她还不会吗?如果我这次帮了他,他会不会以后都要找我帮忙呀?我总是这样帮她,会不会以后就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呢?”
另一个例子:
女儿在学游泳,游完从泳池出来的时候,我用毛巾帮她包起来,裏着毛巾,我们就往家走了。
回家的路上,她突然说:“妈妈,你看我的脚上有一个泡,我穿着这个鞋子好痛呀。说他不想穿鞋了。”
我脑子里的警铃又开始响了:“这娃这么一点的困难都克服不了,这么一点的苦都吃不了,长大以后可怎么办呀?”
这两个例子里,其实我都犯了一个很大的滑坡谬误。
什么叫滑坡谬误?百度百科的解释如下: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但其实每个的推断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却武断地将某个可能性引伸成为必然性,然后串联这些不合理的因果关系,推断成一件毫无关联的结果,这就是滑坡谬误。文革时期曾经出现的上纲上线,亦是滑坡谬误的典型例子。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Z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A发生”。A至B、B至C、C至D、……等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A推论至Z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滑坡谬误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或缺乏证据的,因而即使A发生,也无法一路滑到Z,Z并非必然(或极可能)发生。
相对地,若有充足证据显示每个“坡”都有合理、强烈的因果连结,即不构成滑坡谬误。
在上面我身上发生的例子当中,女儿让我帮忙弄饭与与她未来是否能承担她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人是否会自我负责并不是因为每一件她要做的事情都非得做,才能自我负责。我却因为怕女儿不懂自我负责而认为不应该帮女儿添饭。同理她不愿意脚痛穿鞋,并不代表她未来不懂得克服困难,不愿意吃苦。
当我觉察到自己犯了逻辑谬误,便调整了自己,我看到孩子也只不过是觉得脚痛,想找个办法不穿鞋而已,于是我们开心的玩着两人三脚的游戏,一路欢声笑语的回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