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刚做了一期选题策划,关注教师的非正式学习之于专业成长的意义,我在卷首里写道: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内容日益多元,获得信息的速度也日益增长。然而,一边是不断涌入的知识与不断刷新的认知,一边是时间的碎片化与精力的稀缺,我们愈发意识到,“学无止境”带来的焦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通病”。与学生时代对成长的焦虑不同,工作之后所面临的专业成长已经不是线性地学习具体的知识与能力足以支撑的。……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里,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是经验,也不是认知,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以“学习”的姿态面对专业发展导致的压力与焦虑,或许能让我们走得更久、更远。
虽然说写点漂亮的鸡汤是卷首的本质,但有感而发是真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疫情期间,大家有了大把时间思考人生,朋友间聊天的内容总是充满焦虑,有因为行业遇冷感觉饭碗不保,有因为毅然裸辞结果下家也没影,有因为刚捅破一个天花板又看到一个天花板,有因为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谈到解决办法,却总脱不了“学点什么吧”,好像告别学生时代之后,大家都渐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怀念心无旁骛一心学习的枯燥生活是多么可贵。
可真要开始学点什么了,又怯场了。
想在工作时候读研,结果被工作搞得焦头烂额,安慰自己站稳脚跟后会好点,没想到脚下是一片沼泽,哪有什么站稳,只有越陷越深。
想用碎片化的时间学点外语或者理财知识,结果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收获满满,明天全部忘光。
对于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而言,集中式、系统化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奢望,碎片化学习日渐成为教师首选的学习方式。可大多数的碎片化学习看似热闹,却都浅尝辄止,分散在各种媒介中的“知识”有时候更像是电脑系统中的缓存文件,仅仅意味着“看过”,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专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我这就是在写我自己啊。
可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反正这类话题的结局总是因为沉重且无解就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一旦找到了借口,真佛系也好,假佛系也罢,其实都在为下一次焦虑安排预告,多说无益,都是死循环。
不过,有些改变还是可以有的。去年坚持每天看书一小时,虽然最后几个月忙着结婚无疾而终,但还是蛮有意思的。今年就每天写一小篇吧,反正这件事想了很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