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一、概述
1.本书的基础
本书的基础是心智模式、社会系统、自我系统。心智模式是操作系统,社会系统是硬件、自我系统是软件。心智模式决定了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如何运转。
2.本书的核心观点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运用积极、投入、行动、改变等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主动调适我们的心智模式,拆掉固有心智模式中关于生命的价值、职业发展、社会的认知等方面思维的墙,打破思维定势,收获成长与幸福。
二、心智模式
1.心智模式是什么?
心智模式是指我们心灵深处,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观点和看法。
2.如何决定我们的命运?
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什么、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即决定我们的所观、所感、所思、所行,最终决定我们的命运。
3.我们如何调适心智模式来改变命运?
采样类似软件几个月更新一次的方法,根据变化的世界,按照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步骤来调适我们的心智模式,带来更好的认知、更好的行动,从而改变命运。
三、自我系统破墙
1.安全感
通过讲述房奴、爱奴、职业安全感奴隶的故事,启示我们通过小范围冒险等6种方法获得内心平静和自信,对外则通过给予他人支持来获得安全感。
2.兴趣
兴趣(interesting)是以最高级的形式投入到当下进行的事情之中去。因为,即使每天重复无数次的呼吸,认真投入都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为了让兴趣保持更长一点,应该选择一些自我系统没有绝对标准的目标,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等。
3.成功学
成功,指实现目标(往往是物质目标),关注结果。成长,指调控自己,关注过程。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包括主观、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往往复杂且不可控,所以单纯追逐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服从正态分布。在艰难达到目标后,会有片刻的幸福,随后紧张地追逐更大的目标。
而成长的关键是从主观因素着力,不断调控完善自己,可以掌控速度、调整方向,获得持久的幸福。所以,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4.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有目标的航行者穿越困难抵达目标,无目标的漂泊者躲避困难四处漂泊。
职业规划的准备阶段:9种求职法入职——多尝试,建立职业基准线——5种方法认清职业风险——不要为已有的或失去的忘掉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的实施阶段:明确职业规划的变(法、术,弹性)与不变(道),做一个20年、10年、3年的职业规划。每半年总结,月度检视,并保持对新机会的警惕。
5.生命——掌控者模式
影响幸福的两个因素:内因——从自身找原因并改进;外因——归因于外界环境条件。后者处于受害者模式,幸福被外界掌控;前者处于掌控者模式。掌控者从自己做起,客观看待现实中不公平的世界,主动适应、积极而智慧的去改变,成为生命的主人,最终获得幸福。
6.幸福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必需品——物质基础。自我系统负责满足内心需求,让自己快乐——精神需求。
不同意作者所说的:“幸福是一种转换力”。幸福不是单纯地将物质转换为精神,而是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双轮驱动,达到动态平衡,缺一不可。
联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更是如此。社会系统对应生理、安全需求,自我系统对应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7.行动
阐述了积极行动学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做,可能有两种结果——成功与失败;而不做(不开始尝试),则永远只有一种结果——失败。
8.成长
社会系统——价格判断——成功,
自我系统——价值判断——成长。
社会系统价格判断往往来自社会、他人眼中的价格,标准单一,如物质、金钱、地位。
而自我系统价值判断来自内心真实需求,判断标准多元化。生命是一个由自我、家庭和团体、职业组成的三脚架,三者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让你成长,给你幸福。
四、跋
本书的重点在于启示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智模式,更好适应现实世界。但是成为一个自我掌控幸福者,并不意味着要选择逃避社会系统、天天傻乐。历史的车轮听不见我们的抱怨,但看得见我们的行动,让自己先跑起来。先从自己做起,爱自己,掌控自己,然后慢慢地爱更多的人,为世界做些什么。
借用李开复的话结尾:有勇气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有胸怀去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有智慧去区别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