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风中的那棵杨树

风中的那棵杨树

作者: 季中 | 来源:发表于2023-04-20 10:03 被阅读0次

    父亲是2015年过世的,以前也写过《致构树》怀念他,眼下又过去几年了,总是希望写一些文章来记念父亲,可是一直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前天晚上做梦又见到了父亲,他还是老样子,沉默不语的样子,我们在一起慢慢喝着酒,喝到微醺之处,父亲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只剩下我一个坐在那里发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未来又要去什么地方。在温暖的把杯过去后,一时竟有一些的迷茫与难过。

    还记得歌曲《北国之春》里有一个经典歌词: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是啊,父亲一直是沉默寡言的,有时脾气有一些火爆,感觉到他十分冰冷,可是,一直到他去世后,我才知道,在这一个世界,甚至是在这整个宇宙之中,只是我父亲对我惦记的最深,也是他最关心我,有时感觉到他关心我,强过关心他自己。用当下一句话来说,这就是父爱如山吧。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亲的爱,点点滴滴,时不时都可以感觉到,可以随时承地滋润人的心田;但是父爱如山,人与山之间却会是另一种关系,我们远远望那一座高山,然后那里就是风景,但是随着我们慢慢走入这座高山,我们就会被整个高山所包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另一个意思,那就是父子之间,可能在活着的时候,往往会有巨大的隔膜。

    是啊人在爬山的时候,在山脚下看到大山也是壮观,爬到山顶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也觉得心旷神怡,但是在爬山的过程之,却会是无比的艰难与落寞,因为父亲总是希望孩子上升,上升再上升,一直到超过自己。于是人的爬山过程之中,行人会越来越艰难,越来越累,人对自己也常常会感觉到越来越失败。

    特别是在山腰不上不下的时候,常常会被半山的树与杂石所困绕,人一时根本不知道爬山的意义与原因是什么,那时会是人一生最痛苦的境界,同时也会对这座大山特别痛苦,甚至恨不得来一个寓公所它移走才好。这也是电影《千里走单骑》的核心思想。

    想到这一些,我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一个世界上,连父亲这样的深的情感,都容易误判,由爱生恨甚至是相生相克的阶段,那么在生活之中,我们去判断一个人行与不行,岂不是更困难呢,我们与他人相处及沟通的误区是不是会更大?

    是啊,生活就是这样,距离产生美,那么生命之中本来没有完美人,只有完美的距离。如果超越的这一个距离,两个越来越近的人,就会越来越容易相生相杀,特别是这两个人是一个价值观根本不同,而且距离又是特别小的夫妻之间,更是如此。当下离婚率这样高就是这样。

    距离产生美,随着距离变近就会变成仇人

    我们在生活中,去判断一个的人的好与坏,有三个原则:一是感性原则,二是理性原则,三是成长原则。

    一、从感性的情感角度,这一个人我看着顺眼还是不顺眼,有情感看着顺眼的就是好人,没有情感不顺眼的人就是坏人。

    这里感情与情感其实是一个不一样的东西,感情是对于一个陌生而心灵距离远的人,是先有感觉,后有情绪。每天可以冷静观察对方,对方表现好就会感觉他好,对方表现不好就会感觉他不好。

    但是对于一个熟悉的人,我们对他的情绪在积累下是固化的,先有情绪后有感觉,对于那些在情绪上相处愉快的人,我们会挑对方的优点来感觉。于是会感觉到对方越来越好。但是对那一些情绪上相处不愉快的人,我们会越来越挑对方不好的地方来感觉,于是越看对方越不顺眼。

    中国有一个断袖分桃的故事,说的是卫灵公与弥子瑕关系好时,卫灵公带着弥子瑕在果园里游玩,弥子瑕摘下一只桃子,吃了一半,觉得味道特别鲜美,就将剩下的一半给了灵公。灵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剩桃,一边称赞道:“弥子瑕真爱我啊,一只好桃子也舍不得吃完,将剩下的送给我吃。”后来他们情感不好的,灵公经常大怒地骂道:我现在想起来,弥子瑕真不是个东西,竟敢将吃剩的桃子给寡人吃。

    其实我们并不清楚,生活之中并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所有的人本来是一个完整的人,他有缺点有优点,当情绪固化时,有情感时会只看对方的优点,完全忽略对方缺点,夫妻之间在初恋的时候情感上甜蜜,于是看到对方任何地方都特别顺眼,特别开心。哪怕那里就是对方的缺点,感觉也是缺的可爱。但是一旦这一个情感的高潮过去,由爱转恨,我们在负面的情感作用下,只会看对方的缺点而完全忽略了对方的优点,于是就会鸡蛋里挑骨,挑来挑去越来越恨,越来越生气。

    二,从理性的价值角度,不是这个人好与不好,顺眼不顺眼,是这一个人能不能帮助到我。未来能够帮助到我的,就是会是好人,未来对我没有帮助的就是坏人。

    例如我们一辈子看着最顺眼的是孩子,但是在中国,一个孩子毕竟会有自己的家庭,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无力帮助到父母。但是我们看着不顺眼的人,特别是夫妻之间,少年夫妻老来伴,不管在某一些时候,看起来对方是多么不顺眼,但是一旦老去,这里顺眼与不顺眼都会淡化,那一个陪伴的人,却会在关健时候帮我一把,让我们度过难关。

    其他在工作上有理性眼光的人,更是不用说了,一个企业家,看问题完全会超越情感,根本不看好与坏,只有理性上的利与蔽。

    少年夫妻老来伴

    第三,这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原则,都是一时的,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去观察一个人,会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来观察一个人,然后说一个人的最高特点,就是夫子所讲的:温,良,恭,俭,让。一个人仁爱他人,就会有温度,对他人良好利益他人就会有高度,恭敬他人就会有深度,俭约朴素人的能量与温度就可以持久,君子之交淡如水嘛。

    而一个人在社会不谦让,按劳分配,就会有得;但是人如果把他自己应该得到的可以谦让给他人,他虽然物质上没有收获,却是收获到德行,让他人更为敬重,这是一个人贵气的由来,他人会想到下次还与他合作。这也是浙商“出六进四”的原则,如果自己得到是十,总是会把那六成分出去。

    孔子去判断一个人,是有很多的标准,但是作为儒学的核心,并不是去忙着判断他人,而是在任何关系与行为之中,不停的反省自己,这就是曾子说的,君子三省吾身,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人的德行与修为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把一切事物的因缘都指向自己,而不是指向他人:这里用佛家的话,就是“观自在”,用儒家的话是忠恕两个字,恕就是对人如同对自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的意思是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我们行事是不是一直在中道甲方提,心口与身心合一。

    这里我们把儒家话换一个比喻,我们看一个人行与不行,其实就象看一株我们自己种植的植物,对于一株植物来说,这里一定是成长原则,它当下是什么,是大树还是小草,是好还是坏,是死还是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它,它只是被动的,一切的结果,不在于它,而只是在于我们自己,大树种在小盆中,天天穿小鞋,也必然会成为小草。小草种在草原上也会欣欣向荣,野火烧不净。

    在我们的花园中及阳台上,我们如果给这个植物浇水,它就会活,给它点营养与温度,它就会好象一些,没有营养它会枯黄难看,没有温度它会冻死,成了渣。一个人也是这样,我们对他好,他就成有阳光在成长,变的鲜活,也会对我们好,给我们奉献果实及营养、如果我们对它坏,它就只有枯死。这一切,很多的程度上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在对方。

    人是一个象钻石一样多面的,这一个人为什么把不好的一面给我,为什么把好的一面给其他人,这里并不是在于他,而只是在于我们象植物一样怎样来用生命去浇灌它,营养它。

    人与人的交流,特别是夫妻之间,往往都没有大的仇恨,只是一些睚眦的小事,让大家不胜其烦,然后,生命让这一些小事把情感给耗光,于是我们就在余生之中,用这些回忆之中的小事来不停的折磨对方,也是折磨自己。让对方越来越艰难,让自己也是越来越难过,天天这对最近的人,却成为世界上最深重灾难。

    回到我的故乡,最让我怀念的是那一株杨树了,那是我童年栽下的,最后有一抱多粗了,风一吹来,树叶就会沙沙地响,象下雨一样,这样特别容易训导家人,多少次因为风吹来,我父亲与母亲,从夜晚醒来跑到院子里收衣服,大冷天把自己冻的要命,但是起来却发现是一场笑话。前几天回家,它们已经被砍掉了,树也不想发出声音,是风让它这样。

    生活之中,我们这一些平凡的人,都象这棵杨树一样,并不是它想怎样来烦人,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不得不有时发现烦人的声音,谁也没有办法包括他自己,人这一生,什么时候,能够把对方当成一株树来看看,那多么好啊。父亲就是那一株在风中沙沙作响的杨树。可是他已经不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中的那棵杨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sr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