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一些媒体资源时,看到一些篇章段落,又想到了关于写作的一点事,聊一聊作文中语言逻辑的话题。
先看一段文字
第二段是这样描写的:
树(高且壮)/ 花(黄色的花、花叶相间)/ 花香 / 树冠
这里,“花香”和“树冠”成为一个组合体。如果把“花儿还有香味儿”移到讲“花”的位置,讲完了花,讲树冠。这样调整一下,是不是顺畅了些。对比一下感觉。
树(高且壮)/ 花(黄色的花、花香、花叶相间)/ 树冠
这些树挺高,树干也挺粗的。浓郁的树冠上开满了黄色的花,花儿还有香味儿。绿色叶子陪衬着金黄色小花,黄绿相间非常悦眼。树冠就像一个大伞,树底下好大的树荫里行走着来往的行人。
这棵树真的好美!
当然,标点符号让这段文字受到重创,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再看一段文字
这是一个报道。
首先,这段话是以报道者的视角写的,前面是“...学校”,后面又换成了“我校”,读的时候有点转场的感觉,这是另外的话题。我们讲行文逻辑的问题。
据了解,该校拓展课程有音乐类、体育类、美术类、语言类共28项,文中提到的“国学教育”课程名称叫“经典咏流传”,是一门语言类拓展课程。“兴趣爱好”后面的“;”传递了拓展课和“国学教育”是并列的关系而非包含的关系,就好比我们把包包里所有的物件儿给大家介绍完了,拉上拉链,然后又打开又拿出一件儿给大家介绍,读的时候有点儿别扭。这样改一下是不是好理解了。
...下午,...学校迎接了“...”现场会。该校通过合唱、花样足球、创意画、经典咏流传等28项拓展课程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语言表达内容的思维规律会影响读者对信息的准确理解。思路清晰的逻辑顺序能够提高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
当然,这段报道文字中标点符号有点儿继续重创文字的嫌疑。
看一首诗
这是个完整的篇章,左边是原创版本,右边是调整过的。
我们只讲层次和结构。整首诗由开始的三行引起一种情绪,怀想人生过往悲喜,感叹流年逝去,青春不在。蓝色的四行是对抒怀的一个归结,移到抒怀之尾。
言志的部分体现在“晚霞其实和朝霞一样...溶化了所有...不幸”。晚霞不晚,当与朝霞齐肩,晚霞不老,青春依旧,从朝霞到晚霞,经历的是阅尽世间之后日渐丰富的人生,所有过往皆可溶化。茶也好,咖啡也罢,是生活让我们品尝的滋味。红色的五行移到最后释怀的两行之前,与之相接。构段方式这样整理一下,读者会在阅读时顺着作者要表达的思路走。
当然,对于一首诗,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
一个篇章,或抒情描写,或说明议论,内容很好,语言也生动,如果条理不顺,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即便是像散文之类的体裁,思路开阔,表达自由,有“形散”之说,依然讲求严谨的结构,以准确表达不散之“神”。
最后一段
这是考试题库里的一段文字,是让思考关联词的作用。我们讲行文逻辑。
这段文字逻辑比较清晰,世界之“众”→你之“众”→人人之爱聚为众爱→点成面。一百多个字阐述了一个个体和集体的道理,读起来比较流畅。
叶圣陶先生讲,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这里的“路”,我理解为语言表达的逻辑。符合思维规律的语言表达方式会使一段文字或一个篇章的条理、层次、结构更清晰,能够准确传递文字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助读者理清思路,提高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
如果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能留意到这个“路”,那他在生活中也应该是个有规划不慌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