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0月31日 癸卯年 九月十七 星期二
备注:Day715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汉兴---从吕后到汉文帝》之《萧规曹随》
作者:李开元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名言佳句:萧何兢兢业业,恭谨侍主一生,到头来难免牢狱之灾。苍凉晚年,免冠徒跣,惶惶谢罪不安,终归是一人之下被猜忌、被折磨的命。曹参在外为名将,君命有所不受,在内为贤相,自主独立施政,为古今出将入相之楷模。曹参引盖公为师,善用黄老,相齐齐治,相汉汉治,治国全身并举,承前启后两立,真可谓不自满而大成,退一步而大安。黄金时代的文景之治,国政治理的开端,要在萧规曹随。
内容:曹参在离开齐国去长安赴任前,叮嘱继任的齐国丞相交待两件事,一是监狱,二是市场,慎勿轻易扰动。继任者齐受不解,曹参说,“监狱和市场是善恶交汇、利害并存的地方,若峻法苛察,严加清理,各种奸猾人等,岂不失了容身之处?失了容身之处,奸猾必然生乱。所以先告诫你。”
曹参以秦为戒,用黄老治国,执法宽柔,不扰民乱民,致力于留下休养生息的宽容空间,所谓“水太清则无鱼,法太紧则生乱。”
曹参任汉朝相国后,将黄老之学的治国之道推行到汉王朝,因循施政,无为而治。法制制度,一概遵循萧何所制定,不做变更。施政方针,按照治齐的方式,务求宽松简略。
曹参用人,喜好稳重厚道、平和少言的人,丞相府的官吏,多从郡县官吏中,按此标准选拔登用。对于那些用法深刻,务声名求升迁,也就是所谓企求有所作为的官吏,一概排斥不用。
曹参平时办公在丞相府,难免有大臣官吏以及宾客们见曹参酒不离身恐其误事登门来劝,曹参心知肚明,凡有来者不由分说先一顿酒招呼,如此循环来者始终得不到说话的机会,据说,如此应对再无人去找曹参说事了。
汉代的丞相府,除了处理政务的馆阁厅堂外,丞相的官邸和相府官吏的官舍,也都在其中。曹参深知“水至清则鱼,法太紧则生乱”,丞相府中官舍里即使饮酒高歌,撒泼胡闹,他也忽略不计,宽厚待人,即使部下官员有小错他尽可能藏匿掩盖,偌大一座丞相府,上上下下,一团和气,相安无事。
汉代官吏,工作在官厅,居住在官舍,十天一次休假,方可回家,称为洗沐日。受惠帝嘱托的曹窋(zhú)在洗沐日回到家中,见到也在休假的父亲,找到机会,小心翼翼地将惠帝嘱托转达。结果引来曹参大怒,当即教人鞭打曹窋二百下,骂道:“给老子赶快回去侍从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小子应当插嘴的。”
惠帝在朝议时见到曹参责怪说:“为何如此对待曹窋,那番话是我让曹窋劝谏君侯的。”曹参当即摘下冠冕道歉请罪,然后淡定问道:“请陛下省察,英明神武,能否与高皇帝相比?”
惠帝当即道:“我怎么敢与高皇帝相比?”
曹参又问道:“请陛下观望体察,臣下与萧相国谁更贤明?”
惠帝迟疑了下,答道:“君侯看来是比不上。”
曹参再次旅礼致谢道:“陛下说得对。当初,高皇帝与萧相国共定天下,法令明确,制度健全。如今,陛下垂拱守成,曹参等困循奉职,不也就可以了吗?”
惠帝恼火无奈,挥挥手说道:“好了好了,君侯歇了吧。”
从此以后,惠帝再了不在曹参面前提起此类话题。
有些话是要放在特殊语境和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理解的。曹参之所民认能在朝廷上堂正言之,太史公之所以能在史书上堂正书之,当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语境。
曹窋是皇帝近臣,属于宫廷官员,是皇权的爪牙手足。他出宫回到丞相府家中,为惠帝询问政事于父亲,代表宫廷干预政府,皇权干预相权,触犯了当时的政治忌讳,自然惹得曹参愤怒,打他二百下,一来强调相权的独立,二来警示皇权不可恣意扩张。
西汉初年的皇权,是汉高祖所接受的有限皇权,并不是秦始皇开创的绝对皇权。如此史实,如此理念,治史者不可学深察,读史者不可不留意。曹参出任汉朝相国四年,于惠帝五年八月去世,赐谥曰“懿”,为平阳懿侯。曹参之墓,在今咸阳市渭城区之徐家寨,为刘邦陵园长陵的陪葬墓之一。
启示:从曹参赴任前对齐国即任丞相的嘱托可以看出他的责任与担当。
在他任期内发现齐国不可轻易动摇的是市场(关乎民生)和监狱(关乎安定),箴言相告也侧面反映曹参在人情世故方面的老道。
萧何与曹参曾在沛县是同事,萧何的做事风格与为人之道,曹参心知肚明。所以即任汉朝丞相后他乐于因循施政,不仅不得罪人还腾出手来了解朝政。
虽然曹参只在位四年,历史上却留下了“萧规曹随”的佳话,这也与曹参延用治齐的宽松简略之法不无相关。
他深知人性如此,若是过于苛责那么部下受苦受累,最终影响的是政事的推进效率。
所以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符合人性的最基本需求,也更能有利工作的开展。
在曹参看来,朝政的基本原则是皇权与相权的各自独立,我把活儿干好,至于用那种形式,在不违反制度和律法的前提下尽我所能,皇帝就只做好皇帝的本份就好了。
这才有在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中惠帝让曹窋问政曹参的对话。
曹参看似的不创新才是他最大的布局,也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网友评论